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一位中医大家的信心和坚持,力量和情怀。

    医非博而不通

    郭海燕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14日   19 版)
    《李今庸医惑辨识与经典讲析》,李今庸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

        《李今庸医惑辨识与经典讲析》著者李今庸先生,1925年生于湖北枣阳中医世家,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精通“校勘学”“训诂学”“古文字学”“方言学”“历史学”等,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研究笃深,广泛涉猎中医临床各科,尤擅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年届九旬仍然读书不止、思维不怠、笔读不辍,被医学界誉为“内经王”“活字典”。

        本书内容主要是对古代、近现代医家提出的医学观点进行质疑和建议,对于后者发论文以及做学术研究有极大的价值,对现代医学者也是一种激励和学术的交流。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曰:“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意思是说,学医者,尤是学中医者,必具备广博的中国传统人文和医籍知识。然后才能具备钻研、质疑前提。这句话用在李老身上是再也符合不过了。现在选该书一两个例篇大致介绍一下。

        该书在“医惑辨识”部分,对一些古籍和一些医者交流有争议之处,进行了辨别和分析。例如,李老对《伤寒论中消化器证候》一文质疑:《伤寒论》根据热性病在发病过程中证候变化的规律,把它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阶段(实际上是六经为病)。李老认为这六者是相互连贯着而保持整体观念,其中每个证候,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孤立对待。再例如,《熨斗疗法发明在中国古代》一文,从历史事实来证明和来稽考熨斗之为物及其在我国用于治疗疾病成为一种治疗方法的情况,有力地证明了“熨斗疗法”乃是中国古代医家早在数千年前已发明,而不是日人今日所初创。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主席沈因洛同志因此批文并建议李老写篇文章在国内或国外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以正视听。

        在该书“经典讲析”篇,开篇就分享了“《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如何学习”,最后完整总结,辨证切中要害,文字简练。这些都是指导中医读者从作者的时代变迁以及求证来龙去脉、结合其他相关古代医籍去研读学习,也向读者阐述清楚了《金匮要略》精华所在。

        该书的出版意义在于三点,第一,也是在告诫读者读书意重在研究、学习与提高,不是一味吸收,带着自己原有的理论去学习;第二,质疑是一种对专业的热爱和执著,但同时自己要具备各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全方面提出自己见解,更全面的融会贯通;第三,将前辈的思想传播和传承,以便读者在此基础上去发展、发扬、提高。

        李老是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为了训诂事业的发展,他研读典籍数百种,依类汇总,记录成文。他考证所引用先秦两汉、唐宋时期的书籍达257种,种类为中医学类、子类、经类、史类、典籍。在李老心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治学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厚积而薄发,一丝不苟,言必有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草率,这才是治学之本。”训诂校勘工作枯燥沉闷,需要研究阅读各类古籍,在深奥的古文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错漏中寻求真知,依类汇集总结,并记录成文,这需要完全沉浸在工作之中。

        “书不校勘,不如不读。”李老对中医训诂校勘工作有了一套自己的治学方法。将清朝时所盛行的治经学法,引入古医籍的整理研究中。依据校勘学、训诂学、古文字学等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学及历代避讳规律等知识,对古医籍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多则刈之,脱则补之,隐则彰之,错则正之,难则考之,疑则存之。共涉及《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等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计24种古书。

        遇到疑难问题,有时需要研究数天、数月甚至数十年,李老坚持不懈,90多岁依旧笔耕不辍,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医大家的信心和坚持,力量和情怀。读《李今庸医惑辨识与经典讲析》后,深切体会“医非博而不通”含义,向一代中医前辈、中医人致以无比崇高的敬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