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1月07日 星期三

    结缘闽教共圆梦

    周洪宇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1月07日   14 版)

        在我的记忆里,福建教育出版社给我印象最早也最深的出版物,应该是20年前出版的那本华东师大瞿葆奎与郑金洲两位先生主编、厚达1039页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该书至今都被我列为博士生必读书目。后来该社约请瞿、郑两位先生主编并陆续推出的煌煌数十册《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其眼界、胸襟和气魄更让我震撼并由衷钦佩,因为我知道这项工程不仅需要精心策划及雄厚的财力,更需要强大的专家队伍,需要眼力、笔力、耐力和定力,国内当时有好几个出版社都想做但最终都功亏一篑。从闽教社的出版物可以看出,社领导与编辑团队是一群立足教育,服务社会,开智启蒙,惠泽生命的教育出版人,而他们所结交的也多是以梦为马、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执着前行的教育理想主义者。

        由于大家都有同一个梦想。所以,当2011年5月13日我在中山大学“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作完“建立教育特区,以区域突破带动教改全局”演讲,茶歇期间,成知辛先生过来与我打招呼,介绍自己是闽教社教育理论室主任,知道我专长陶行知与教育史和教育政策研究,热诚约请我为出版社编撰一套20世纪著名教育改革家陶行知论著丛书,并告知我他们以往是如何尊重作者权益,处处为作者和读者着想,精心设计与编辑,努力扩大图书发行渠道后,我便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并立即组织队伍,部署研究工作。

        这之后的故事就很简单了,与闽教社正式合作以来的七年里,我先后与华中团队成员为出版社组织编撰了《陶行知文库(教师读本)》3册、《教育生活史研究丛书》9册和《新人文教育丛书》4册。这其中,有我的《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陶行知教育名论精要》,我与刘训华的《多样的世界——教育生活史研究引论》、张建东的《历史的镜像——宋代学生日常生活史研究》、申国昌的《生活的追忆——明清学校日常生活史》、李艳莉的《崇高与平凡——近代中国大学教师生活史研究》、刘京京的《理想与未来——民国时期中学师生日常生活史研究》、我的《平凡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杨东莼、牧口常三郎的生活史》、刘训华的《奋斗的青春——大转局中的中国大学学生生活叙事)》、蓝日模的《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和鲍成中的《适应与超越——教育家成长规律研究》,以及我与鲍成中的《第三次教育革命论》、宋骏骥的《教育转型——走向创业型大学》、易凌云的《互联网与教育变革》、徐莉的《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等,已经出版的这些著作,都是我们华中团队多年研究的课题成果,大多是精心撰写、研究深入的博士毕业论文。教育生活史的系列著作,均为开辟新领域的首创之作。第三次教育革命论、教育家成长规律研究等,更是力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上有所创新之作。还有一批已经列入《新人文教育丛书》计划的专著正在撰写之中,预计不久也将与读者见面。

        从已经出版的这些图书发行情况看,不少都受到了读者们的欢迎,销售状况也还不错,据反映,《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陶行知教育名论精要》《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平凡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杨东莼、牧口常三郎的生活史》《适应与超越--教育家成长规律研究》《崇高与平凡——近代中国大学教师生活史研究》等书出版几年来均已重印多次,有的印数已达数万册。说实话,在如今市场导向严重、消费主义盛行、快餐文化当道的年头,严肃的学术著作可以发行到数万册,确实不太容易。这也总算是多少发挥了学术成果的社会功能吧。我深知,这里面,出版社的精心编辑与用心销售,同样功不可没。由于这些原故,几年来,我们双方合作愉快,一有新选题,我常常最先想到的就是闽教社等几个出版社。

        在与闽教社的交往中,我能深深感受到出版社对作者的尊重、厚待与支持。闽教社实行的兼顾作者与出版双方权益的稿费制度尤其是阶梯式版税制,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现在各家出版社都已注重这项工作,不是双方合作愉快的最主要原因。我这里想说的是社领导和编辑们对作者的倾力支持与隆情高谊。

        2014年10月下旬我应邀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参加中国第一个在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教育学)者郭秉文先生一百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并与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一起去联合国中文部介绍中国教育改革近况。会前两个月,我打电话给知辛,询问不知出版社能否帮忙将拙著《多样的世界——教育生活史研究引论》赶印出来,以便带到会上送给与会学者、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交流,我原以为时间太紧,很难完成,谁知他二话不说,马上组织力量抓紧编审付排,亲自协调各方,终于赶在我出国前三天寄到我手上,顺利开展学术交流。

        还有一年,大约是2015年吧,我到福建公干。黄旭社长得知后,嘱咐知辛务必邀请我到出版社实地考察一番。我与黄社长神交已久,早已久仰他的出版家大名,于是公务之余,欣然前往。记得当日下午黄旭、知辛、丁毅等人陪同我参观了黄社长小而雅致的办公室和社里在临街两层裙楼新开的大梦书屋。书屋两侧绿荫掩映,环境清幽,室内陈设高雅,书丛错落有致,刚上架的新书书香沁脾,真是一方读书购书好去处。众人一块品茶赏书,谈天说地。夜色临近,又陪我参观福州夜景中的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并与著名文学评论家南帆先生一道在文儒坊设宴款待。在昔日的状元牌匾下,南、黄等东道主,说古道今,侃侃而谈,美食与文化交织,传统与现代共融。在品尝福建地方名吃的同时,加深了我对福州历史文化与名人的了解。回想起来,此情此景,仿佛就在昨日。

        今日的中国已然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也意味着教育人和出版人的新担当与新作为。闽教社坐落于福州美丽的梦山路,“梦山”,“梦山”,教育人和出版人的“有梦之山"抑或"圆梦之山",它或许寄寓着历史赋予的更大责任与更多期待?作为多年的朋友,我愿意与有着共同梦想的闽教社同仁,继续前行在教育理想的圆梦之路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