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树枚先生的这本《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兼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两会”新闻发言人、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的赵启正先生那一番事业天地,那独特精神风采,那卓越社会贡献。赵启正先生伴随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孜孜追求和不辍实践,经由贾树枚先生的评介、解读、阐释,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更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尤其是外宣工作者),更多的新闻传播研究者,更多的新闻传播学子们,走近和“走进”赵启正先生。让赵启正先生的理论思想、实践经验,启迪大家,感召大家。
从国际舆论格局看,当下“西强我弱”的传播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西方传媒不断对舆论格局进行重构,传播观念、传播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他们期望通过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直接与他国网民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的规模、渠道、技术、影响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但传播理念、话语体系、传播技巧、技术手段等与大国地位和国际水准、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相比,仍存在严重的滞后和不适。“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严重存在。这突出表现在,找不准站位、对不准频道、发不准声调、讲不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要改变这种“西强我弱”的局面,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国际传播方式,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什么贡献、正在作出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把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让正确的观点深入人心。要做到上述这些,相信我们可以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赵启正新闻传播案例》一书中寻觅到很好的答案,体悟出许多的道理,启迪出良多的思路。
当然,这些首先来自贾树枚先生以独特“选家”眼光对赵启正先生丰富工作案例的选取。上篇“案例篇”,贾树枚先生选取了八大类案例。除去第一编(亲历伟大的浦东开发)以赵启正先生作为中国改革开发重要践行者的身份选取,和第八编(三十岁的年龄,四十岁的智慧)以赵启正先生作为智慧长者关爱年轻人身份选取外,其余的六编均以深刻探究新闻传播规律(特别是国际传播规律)来选取。其中第七编(公共外交,匹夫有责)”似乎溢出了“新闻传播”的范畴,其实不然,这恰恰是反映了赵启正先生对“外宣与外交”的“跨界”融合,更显他的大格局和宽视野。在案例篇中,贾树枚先生以其深厚的思想穿透力和丰厚的新闻传播理论实践素养,在每一编案例前都进行了十分精到的“导读”。
至于贾树枚先生自己写就的下篇“解读篇”,一方面,贾树枚先生在前面“导读”的基础上,饱含深情,直抒胸臆,为我们勾勒出了赵启正先生“集多重资质于一身”的丰满形象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他也作为一位领导、学者、记者、读者(贾树枚先生本人就曾是一位上海市新闻宣传界的领导、上海市重要媒体的负责人和全国有相当影响的资深媒体人),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笔触,叙写出赵启正先生在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的七篇解读文章,既有作为领导身份“高屋建瓴”的宏观评价,诸如他对赵启正先生开创对宣工作新局面的全面分析,又有作为记者身份“洞若观火”的深度观察,诸如他对赵启正先生在浦东开发中奋勇开拓的生动描述;既有作为学者身份“思辨至深”的理性思考,诸如他对赵启正先生全面构建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学理分析,又有作为读者身份“品鉴入微”的悉心感悟,诸如他对赵启正先生魅力何来的细微体察。
谈到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当然离不开中国走入世界舞台中央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一背景。中国的成功打破了西方发展模式主导世界的格局,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并在全球发展陷入低迷的时刻向世界凸显了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我们不仅要向世界全面、客观、准确、生动地介绍中国各方面的成就,以及中国人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变化,让国外受众认识和把握一个向前向好的中国,也要在面向全球的客观报道中,用世界眼光来衡量、审视中国,不讳言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国外受众了解和理解一个复杂多元的中国,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我国国际传播的观念、体系、话语、手段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实施。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打破这些瓶颈,这本书会给我们很多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