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横山寻根记

    包立民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10月10日   13 版)

        我出生在上海,祖籍是江苏武进横山桥。记得童年时,曾两次随父到横山桥包氏祠堂祭祖。一次是冬至,一次是清明。还记得是从上海北站(老火车站),乘火车到戚墅堰,在小姑母家中住一宿,第二天清早,再到戚墅堰东街码头坐公司船,直驶横山桥码头。公司船不大,仅可坐二、三十人。早晨六点多开船,只有十里水路的行程,却要行驶五、六个小时。当年两地没有公交车,从戚墅堰到横山桥,除了行走陆路,只能坐船。包氏祠堂座落在西街,三进门,厅堂宽敞。祭祖的包氏族人都要到始祖遗像前叩头拜祭。祭祀仪式很隆重,拜祭后,族人分桌而食。这是七十年前的往事了,记忆也有些模糊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入校求学,记不得还随父回乡祭过祖宗,包氏祖祠的印象也逐渐淡化;“文革”爆发,祭祖活动属“四旧”范围,全在扫除之列,更谈不上拜祭了。

        说来也惭愧,对我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来说,居然有半个多世纪“数祖忘典”忘了自己的老祖宗是谁?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内地兴起寻根问祖的热潮,有位文友问我道:“香港船王包玉刚,在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中,发现了宁波包氏族谱,他在族谱中查到了自己的名号,是宋代包拯的二十九代孙。不知老兄是否也是包拯的后代?是几代孙?”这一问,问得我张口结舌,无言回答。若干年后,京城漫画家钟灵戏笔为我画了一幅《为老包造像》的漫画,他把我画成了黑包公的形象,并题了一首打油诗:

        夜断阴,日断阳,大公无私正气扬。

        多副眼镜,未戴髯口有主张。著作多多,身健笔健永康强。

        文友的提问,钟灵的画像,迫使我要到祖籍地横山桥去寻根问祖,我的老租宗究竟是谁?1997年秋,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回乡寻根。要寻根,先要找族谱。可是族谱遍寻不着,族人告知,族谱在“文革”中,都被当作“四旧”烧掉了。幸喜,在族亲的引领下,访到了一位族中老太,据老太告知,当年她的丈夫,私自在阁楼夹缝里藏了一部族谱。我闻之大喜,随她到家,她从里屋捧出厚厚的两大摞《毗陵横山包氏族谱》,族谱大16开线装,共20卷本。我见后对她说:“你们为横山包氏族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你家丈夫功不可没。要好好保存这部宝贝啊!”我又请族亲与她商量,可否借用复印一部,以备阅存。老太爽快地答应了。

        从“族谱”中,我才发现横山包氏的老祖宗是包圭(谱前有始祖忠义元洁公和始迁祖包信夫公的遗像)。包圭是谁?据“族谱”载:包圭字元洁,号执如,是宋末的一位抗元义士。谱中引《武进县志忠节传》记道:“包圭性沉毅,有筹略,德祐元年元兵围常,郡守姚訔等闻圭名,以便宜辟署武进县,圭慷慨视事,时城中食且尽,与訔等厉兵坚守,城陷,訔遇害。圭犹敛兵巷战,被执,大骂不屈死。”关于包圭抗元的事迹,《宋史》也有记载。与包圭同时被害的还有他的次子包赤夫。后由长子包信夫把他们父子的尸体背运到横山山下葬,且定居下来,由此横山桥包氏子孙得以繁衍生息。关于包圭的生年及父祖世系,谱中均无记载,只知他卒于德佑元年(1275年);而包拯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两人卒年相差213年。首次寻根,寻到了横山始祖是包圭,不是包拯,与包拯相差二百多年。于是实话实写,依据族谱写了一篇《我是包拯之后乎?》,在《常州日报》《中国文物报》上发表,告诉关心我的亲友前辈。所以要在题后打上一个问号,说明包圭是否是包拯的后裔尚待考证。

        2008年冬日,横山桥包氏族人要重修族谱(旧谱修于民国十一年),修新谱须参考老谱,但老谱已被藏主携至深圳,听说我手头有复印本,希望我提供复印本,回乡共商修谱大事。作为横山包氏后裔,我义不容辞,马上携复印谱本回乡,参与修谱工作。

        修谱一般都是依据旧谱,萧规曹随,再续写新谱。但横山旧谱中包圭的世系不详,连他的父名也没有。他究竟是不是包拯的后裔?我总是心存疑问,总想追根究底,借修谱的机会,弄个明白。经过多方考查,皇天不负苦心人,一位专事常州姓氏谱牒研究的苏慎先生告诉我说,距横山桥数十里的吕墅村,也有一部《毗陵包氏重修宗谱》,其中有包圭与包拯亲族的世系不妨找来查阅。经过一番周折,终于看到了这部宗谱。

        《毗陵包氏重修宗谱》(简称重修本),修于民国六年(1917年),早于横山本十一年,全谱八卷,比横山本少了十二卷。经过“文革”洗劫,仅存卷一、二两卷残本。好在残本中留存了“毗陵包氏世系图”,世系图分“始祖”“本宗”世系图。“始祖”图中,列为始祖的,是包拯之父包令仪,包拯是第二世。“本宗”图中,包天麟列为毗陵吕墅村的迁始祖,而包天麟则是包拯的嫡系子孙。吕墅村与横山桥,相隔几十里地,同属毗陵。为什么同属毗陵的包氏宗谱,“始祖”谱上会有不同的记载?难道吕墅村的迁始祖包天麟与包圭是不同祖的支系?

        细阅“始祖”图,原来包天麟与包圭不是不同支系,而是不出五服的亲叔伯兄弟。包天麟父名包仲良,包仲良父名包焕;包圭父名包幼良,包幼良父名包煜。而包焕与包煜却是同父包邦直的同胞兄弟。也就是说,包天麟和包圭同是包邦直的四世孙而他俩的三世祖包焕、包煜又同时从庐州(合肥)迁居到毗陵。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六百多年来,七次重修横山包氏族谱,都是把包圭列为始祖,而不敢与远始祖包拯连宗,这个悬而难决的问题,居然在近在数十里的吕墅村的“重修本”中找到了答案。也许找到得太容易,容易得难以令人置信。为什么同属毗陵的包氏后人,几乎同时在民国年间重修族谱,可谓修谱之声相闻,而族人老死不相往来呢?于是一个新的疑问产生了,吕墅村的“重修本”残卷靠不靠谱?要弄清这个问题,只有到包拯的出生地庐州(合肥)包公祠去查阅包氏祖谱了。

        2009年十月中旬,合肥包氏族人隆重举办包孝肃公诞辰1010周年公祭包公大典,这是一个绝好查证的机会。我因故未能前往,只能委托参与修谱的包志刚、包立本代祭,并嘱查阅合肥《包氏宗谱》,查阅包圭与包拯的关联,同时验证一下吕墅村的“重修本”。两位族人不负重托,他们拜访了包公陵园负责人——包拯36世孙包云,并购到了2002年重修的《包氏宗谱》。从包氏宗谱中,正确无误地理清了包圭、包天麟与包拯的血缘谱系。原来毗陵包氏均属包拯次子包綖的后裔(包拯有二子,长子包繶早逝、长孙早夭),“重修本”基本上靠谱。兹列合肥谱世系简表如下:

        包拯一包綖一包景年一包安中一包邦直一包煜一包幼良一包圭。

        需要说明的是毗陵“重修本”只载包焕、包煜同居常州,但据合肥宗谱载,始迁常州的是包邦直(包焕、包煜之父,包拯五世孙。)又据合肥宗谱载,邦直,字司正,宋绍兴十五年生,卒于开禧三年,淳熙五年为常州分府。其二子包焕、包煜随同迁居常州,自此“常郡始有包氏焉”。如果说,常州包氏的始迁祖是包邦直的话,那么包圭和包天麟都只能算常州的第四代移民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查阅合肥《包氏宗谱》新修本,我终于找到了横山包氏与合肥包氏的渊源,也为包圭寻到了二世祖包拯。依据“横山族谱”的推算,我是包圭的二十四世孙,又据“合肥宗谱”记载包圭是包邦直的三世孙,也是包拯的八世孙。演算下来,我应该是包拯的三十二世孙。至此。我是包拯的后裔,可以打上一个感叹号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