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为什么这些经验特别值得学习

    李惠芬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9月19日   08 版)
    《一线带班》,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定价30.00元

        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6月中旬面市,半个月15000册销售一空,读者群体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管建刚的书一直好销,但这本的读者接受度特别大,通常的说法是,接地气,好读好用。

        接地气,换句话说就是读者对作者所言因是“熟悉的身边寻常之事”而悄然认同。书中所写的,从怎样和同事交接班,怎样上第一节课,到怎样让家长知道你关心他们的孩子、怎样开网络家长会,从怎样让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怎样让学生的作业及时上交,到怎么让后进生感受作业的乐趣,再到怎样让课外阅读有时间和质量的保障、怎样抓好复习,等等,无一不是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的琐琐碎碎和问题。一线带班的得失与甘苦,那些不该被遗忘、不该被忽略而正被忽略和遗忘的平淡事琐碎事,在作者平实而又温贴真诚的文字中一一呈现。

        好读好用。《一线带班》不仅没有高头讲章之空虚、宏大理论之高蹈,管建刚还刻意回避理论,全部用自己的话说,有了多部作品之后的管建刚显得更为自信。而且,作者所感、所言之理,或是教师想说还没来得及说的;或是想说而说不好的;或是已有感受和想法,但还是朦胧模糊的,被作者一说顿觉是这么回事的;或是也有和作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但没有往更深处想、没有更辩证全面地想,被作者一说便豁然开朗的,让一线教师深受启发。

        教育学家施瓦布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始终存在间隙,所谓间隙也就是距离。这种距离其实并不是差距,而是两个有所联系但又彼此分列的不同事情。所以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没有必要刻意追随、套用某种理论,甚至完全可以抛开理论。追随、套用理论反而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就从不追随、套用什么理论。与其他众多的一线教师写的书一样,管建刚的《一线带班》也是经验总结。但经验总结得好却大有讲究。经验首先要丰富而独特。丰富不是以字数多寡来论,丰富应该是积累了许多经验、比较了许多案例、考虑了许多背景情况后选择某个例子。独特不是别出心裁刻意求新,非要与别人不一样;独特恰恰是对经常发生(或可能发生)在身边的却被绝大多数人所忽略或无可奈何的问题给出现实条件下可行的入情入理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并非层级繁多、序列整齐、学理依据充分,而是视角独特、简明扼要,甚至三言两语、三下五除二。《一线带班》就有这个特点。

        丰富和独特不是凭空能有的,其背后,是作者的执着敬业和用心——十余年如一日地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正是这种记录,使他成为日常教学的旁观者、思考者,能从一线带班中那些看似鸡毛蒜皮、极易被人所忽略的日常琐碎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进行条理、集中、深入的思考,从而超越平庸教学的重复与枯燥,实现教学的自主与自省。在作者的笔下,一线带班的路径“七抓”——抓开头、抓家长、抓时间、抓作业、抓基础、抓常态课、抓复习——被梳理得清清楚楚,每一点处理之用心、方法之独特、思考之全面辩证恰是一线教师所缺乏的。散玉碎珠用勤奋敬业用心发现之线串起来后便熠熠发光。寻常之处找到奇崛才是功夫。《一线带班》就是这样于细微处见功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