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国宝小传/盛唐古丝路遗存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丝路芬芳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9月19日   12 版)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距今1300余年。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外形葡萄缠枝,花鸟相依,高超的镂空雕刻艺术展示盛唐时期古丝路的风格。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这里记载的香囊,就是这种金银制作的,不易腐坏的香囊。

     

        前世 大唐盛世的模样

     

        大唐盛世,丝绸之路的通畅,使得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达,大量的外国人和外国物品不断涌入,唐王朝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开放的国家,唐朝人对认识世界和与世界沟通有着无比的热情和好奇,以及广阔的胸襟。他们乐于接受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一切外来事物,用外来物品、穿外来服装、吃外来食品、跳外来舞蹈都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时髦。在这种崇尚外来事物观念的支配下,原本流行于西方的金银器自然成了唐代人追逐的对象。唐代金银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应该说主要是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影响的结果。

     

        金银器的价值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它们作为财富的象征和地位的标注,为人们所疯狂追求、占有。因得之不易,古代又没有特别的储藏设施,人们保存金银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秘密埋藏。后世将这些被埋藏的文物称为“窖藏”。所谓窖藏,即有意埋藏珍宝的遗迹,而其中有多数是在紧急状况下被匆匆埋下的。

     

        发现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何家村窖藏也是一样,它们被主人匆匆埋于地表以下1米左右的地方,居然静静地消失了一千多年。它们的主人是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埋下?是邠王府的窖藏?是作坊遗物?是钱币收藏家珍藏?还是如后世大多数专家认为的,是被唐朝租庸使刘震所埋下?谜底有待于后世考古学家继续考证和确认。但毋庸置疑的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以及何家村遗宝,以其精美的工艺,融合的文化,展示着大唐盛世的清晰模样。

     

        重现 何家村遗宝

     

        1970年10月5日,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省公安厅下属的某收容所内,正在进行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地上一片忙碌的景象。

     

        当地基挖到距地表约0.8米时,露出一个高0.65米,腹径0.6米的陶瓮,打开盖子一看,里面竟是一堆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紧挨着陶瓮的西侧,是一个高0.3米,腹径0.25米的银罐,里面也有一堆器物,收容所负责人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给陕西省博物馆,省博物馆随即派出专家到现场进行清理。

     

        经调查得知,陶瓮和银罐都是埋藏在活土中的,而从出土文物看,部分器物不能成套,很可能还有文物埋藏,于是决定继续向四周探查。几天后的10月11日,在陶瓮北侧约1米处,探铲发出了清脆的金属声,考古工作者为之一振:“有货!”用手铲清理掉周围的活土后,第二个陶瓮显露出来。陶瓮顶距离地表1.3米,其形状、大小与第一个陶瓮基本相同,只是上面盖着一块银渣。

     

        打开一看,里面满满一堆器物,金盆、金筐、银盘、银碗……琳琅满目,令人赞叹不已。据统计,两瓮一罐共出文物1000余件,按类可分为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白玉九缳蹀躞带1副,玉带板9副,玉镯2副,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麸金、玉材、宝石及朱砂、石英、琥珀、石乳等药物。金器总重量达298两,银器总重量3900多两。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即为这批出土文物之一。《旧唐书》记载,马嵬坡之后,玄宗令重开杨贵妃旧冢,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由此可见,杨贵妃所佩戴的香囊就是由金属制成,这枚香囊当然不是杨贵妃带入墓中的那一个,却应该是非常相似的一个。

     

        今生 梦回千年见盛唐

     

        讲述人: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

     

        1970年10月5日,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是“香囊”,都叫它“熏球”。那会儿我十四岁,跟这香囊八竿子打不着。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我如愿成为第一批大学生,歪打正着进了考古专业,这才算跟这“熏球”结了缘。大学时研究古代金银器,毕业后正式开始研究何家村遗宝。这个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我跟它接触有几十年了,我没有想到现在有这么多人关注它,我感到非常欣慰。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直径不到5厘米,厚度不足2毫米,花纹最细的地方不足1毫米,当时我看了非常惊奇,像这样的器物,居然是唐朝人做的,真是鬼斧神工。最初,人们叫它“熏球”,一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在出土的“物帐碑”上看到有“香囊”两枚,对比法门寺的香囊跟何家村的“熏球”几乎一致,被埋藏时间也都在唐代,所以才确定,所谓的“熏球”其实就是香囊。于是,以前在文献资料里面读到关于“香囊”的种种记忆开始浮现。

     

        比如,白居易诗曰:“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这说明,香囊是有温度的;《孔雀东南飞》中说:“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这说明香囊是有重量的;《一切经音义》中香囊条载:“按香囊者,烧香器物也。

     

        以铜、铁、金、银玲珑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

     

        妃后贵人之所用也”这说明了使用香囊的目标人群,是妃后贵人才能用的。《旧唐书》记载:“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贵妃死于马嵬驿,而后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中使掘开了贵妃的坟墓,发现了紫褥、香囊。最重要的是,掘墓后“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也是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推测,我们发现,文献里面记载的杨贵妃佩戴的银香囊,应该和这个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一样的。

     

        何家村遗宝到现在为止,仍然属于唐代考古百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东西特别多,也特别漂亮。何家村遗宝所产生的那个时期,是一个开放浪漫的好年代。这是一个大家族,有走到哪里都是颜值担当的兽首玛瑙杯,有娇小精致的赤金走龙,还有贵气十足的金开元通宝……它们展现了大唐生活的方方面面。

     

        亮相之后的何家村遗宝,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最重要的展览之一。那么,为什么叫遗宝呢?这是因为在这批器物发现之前,在中国考古发现当中,被称之为窖藏的有很多。那么,窖藏和墓葬有什么区别呢?窖藏是指遇到紧急情况,人们把自己的金银财宝找地方埋起来。但是何家村遗宝和别的窖藏不一样,它出土的东西实在太精美了,其他窖藏是没有办法跟它比的。比如:从功能上讲,这里面有装饰品,有宗教物品,有医药用品,还有钱币;从材质上讲,金的、银的、铜的、铜鎏金的、玉的、玻璃的等都在一起。所以,如果把它与其他窖藏等同的话,就有点不合适,所以就叫它遗宝。

     

        如果一件一件讲,何家村遗宝中的每一件都是观察大唐盛世的一个窗口。比如说莲瓣纹金碗,非常精美,它的錾刻已经把金器的这种工艺发挥到了极致;狩猎纹高足杯的器形是外来的,通过它,可以反映唐朝和外国文化的交流;舞马衔杯银壶上面的纹样特别有意思,讲述的是大唐皇帝过生日时的场景;八曲长杯,它的造型和古代伊朗有关,所以它反映了当时对外的交往;又比如有件手镯,唐朝人叫臂环,这在当时只有贵族女性才可以戴;还有钱,不仅有大唐的,还有外国的钱,里面有波斯萨珊银币,有东罗马金币,还有日本的“和同开宝”,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的一种交流。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器物,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和一个人群联系在一起,和一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以这样一种方式,这样一个故事,把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传递给亿万群众,让更多的人关注它、认识它,作为一个考古人我感到非常欣慰。所以,我认为,在考古研究的道路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在你喜欢的世界里奔波,比原地活着更有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