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大书

    约瑟夫·罗特纪念牌在波兰揭幕

    “罗特小说集”十二部开始在中国出版

    中华读书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9月19日   04 版)
    萨沃伊饭店新设的约瑟夫·罗特纪念牌
    约瑟夫·罗特1938年在暂居的巴黎富瓦约旅馆留影

        波兰第三大城市罗兹9月2日在城内楼高七层的萨沃伊饭店举办仪式,为奥地利大作家约瑟夫·罗特(JosephRoth)的纪念牌揭幕。

     

        一

     

        当天正是罗特一百二十四周年的诞辰。奥地利驻波兰大使维尔纳·阿尔姆霍费尔和罗兹市长汉娜·兹达诺夫斯卡及各届人士数十人出席了在老饭店大门口举行的揭幕仪式。

     

        纪念牌装设于正门左侧的外墙,面积不小,白红的波兰国旗和红白红的奥地利国旗打底,衬托着乳白色的罗特面部浮雕,栩栩如生。头像下方分别用波兰文和德文写有如下文字:

        奥地利作家和记者摩西·约瑟夫·罗特1924年曾在本楼居住,并在此写出小说《萨沃伊饭店》。

     

        此言不虚。罗特1894年生于奥匈帝国东加利西亚伦贝格(今乌克兰利沃夫)附近的布罗迪,父亲是患有精神疾病的犹太木材商,在他出生前便消失了。他求学于维也纳,1916年参军,派驻东线,主要为军报当通讯员,兼书信审查。帝国战败,解体。罗特复员,回到奥京,不久转往柏林,为多家报纸撰稿,也开始游历欧洲,从此不停歇地酗酒,无家,落脚于一家又一家旅店,直到1939年5月23日在巴黎图尔农咖啡馆门前倒地不起,四天后死于专门收容穷人的内克尔医院。可怜的罗特享年四十四岁。

     

        1924年,他在罗兹写出首部长篇小说《萨沃伊饭店》(HotelSavoy),2月9日至3月16日连载于《法兰克福汇报》的前身《法兰克福报》,同年晚些时候成书,由柏林的施米德出版社发行。

     

        小说的叙事者是前奥匈军队士兵、刚从西伯利亚获释的战俘加布里尔·丹。开篇写道:“我早上十点到达萨沃伊饭店。我决心休息几天或一个礼拜。我的亲戚住城里——我父母是俄国犹太人。我有心筹到足够的钱,再继续西行。”

     

        在他眼里,罗兹位于东方和西方的交叉路口,实乃“欧洲的门户”,从退役的老兵到失意的革命者,各色人等在此聚集,展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社会百态。

     

        《选举报》报道,罗特懂波兰话,曾与波兰小说家约瑟夫·维特林(JózefWittlin)交友。

     

        奥地利大使在萨沃伊饭店门前发表讲话时指出,罗特过去是希特勒政策的反对者,今天在奥地利仍然广受读者喜爱,他的作品已经译入多种语言——大使特意强调,其中包括中文!

     

        二

     

        早在1982年,罗特的小说就有了汉语译本。但在中国,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出版界的重视。

     

        漓江出版社正在推进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中国出版内含十二部作品的罗特小说集。首批三本书刚刚问世,即以拿破仑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百日》、罗特最著名的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及其续作《先王冢》,均为布面精装。第二批的三本,《塔拉巴斯:一位大地的过客》《无尽的逃亡》和赫赫有名的《约伯记》,预定下个月上市。余下还有六本,《假秤》《沉默的先知》《一千零二夜》和《右与左》,加上他的首部长篇《萨沃伊饭店》,以及写于更早时间的处女作《蛛网》,它们有望在明年出齐。

     

        9月15日,出版方以“重寻罗特:二十世纪被忽略的伟大德语作家”为题,在上海举办了首次罗特阅读分享会。

     

        “罗特这位作家在中国几乎没有人提,在西方名气[却]很大。”同济大学学者、兼修德文和波兰文的翻译家胡桑在会上说。

     

        罗特小说集的主编、罗特专家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刘炜介绍,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二天,罗特就主动流亡国外,后来一度积极投身于复辟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活动,因为他“有个想法就是,希特勒像个混混的人能够做成这样,实际上是整个时代价值体系的崩溃和缺失,怎样的价值体系可以与希特勒极端的、对人性从根本上进行否定的价值体系相抗衡呢?”刘炜说,罗特眼中传统的体现,就在于哈布斯堡帝国的人文思想。这一点是从总体上理解罗特小说的关键。

     

        南非和澳大利亚作家、2003年诺贝尔奖得主JM·库切有着相近的看法。“缅怀失去的过去,忧虑无家可归的未来,是奥地利小说家约瑟夫·罗特成熟作品的核心。罗特深情地回望奥匈王朝,把它当作他唯一曾有过的祖国。”库切写道,“《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罗特的杰作,是由一位子民从帝国一个边境地区写给哈布斯堡奥地利的一首伟大挽诗;是一位在德国文学界几无立足点的作家对德语文学的伟大贡献。”(此句引黄灿然译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