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9月12日 星期三

    “给经典粗暴贴标签”乱象之反思

    杜浩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9月12日   17 版)

        8月31日,《文汇报》第一版“要闻版”,刊发文化报道《给经典粗暴贴标签,文学阅读耐心去哪儿了》,指出如今的一些社交网站和视频平台、热搜话题和流行的拼点赞式的文化短句中,存在着“一句话”差评、简单的情绪宣泄、“给经典粗暴贴标签”的快餐式文学阅读风气,而且,大有泛滥之势,需要引起文学阅读、读书批评和广大读者的注意……

        如果打开一些社交网站和视频平台弹幕,诸如什么《红与黑》是“凤凰男的逆袭”、《包法利夫人》是“爱慕虚荣的白穷美”、《英国病人》《安娜·卡列尼娜》“冠冕堂皇给婚外情公然洗白”、《廊桥遗梦》“教唆中年主妇抛弃家庭放飞自我”……等等,这样的对世界文学名著的“一句话”差评便纷纷撞进视野,还有网友以不符所谓“道德标准”来指摘这些经典名著和人物,但多是止于简单的情绪宣泄或快餐式评价,极度缺乏深度、理性的思想和审美的观照与分析……

        前不久,在一社交网站上,《英国病人》《包法利夫人》《廊桥遗梦》等经典小说,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被推上风口浪尖,诸如用什么“爱慕虚荣的白穷美倒贴男人”等,对这些经典用简单粗暴的“差评”“贴标签式”进行评判,完全忽略了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入探究,甚至,对这些经典名著的内容、人物和思想主题,不是根据特殊社会时代的背景、历史条件进行客观辩证看待,而是不问青红皂白进行抵触、驱逐,进行“道德诋毁”。这引发大量评论,许多书评人慨叹:在经典阅读、经典批评的浮躁之风下,这样的不经推敲的文字越来越多,真正的文学批评却似乎已消失殆尽,情绪化表达挤占批评空间,这是当下快餐阅读和时代文化浮躁情绪的典型的反映和折射,这种种“粗暴贴标签”式误读或歪读,让那些引领审美与思想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经典作品,陷入狭隘、嘈杂、浅薄的文化尘嚣之中……

        这种对经典的简单粗暴的“误读或歪读”,让笔者不禁想到卡尔维诺对人类经典特征的论述:“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伴随着种种时代文化“噪音”“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这正是说明了自诞生之日起,经典所经历的文化际遇和历史命运。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化精神生活中、阅读文化生活中,似乎也是很多这样的“噪音”“尘云”。我们有过否定、解构、游戏和颠覆“经典”的文化风气,使经典审美尊严扫地,仅仅充满荒谬的快乐;有过通过“恶搞”来娱乐、反讽经典;热衷“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远离经典、轻蔑经典;甚至,曾搞出个“什么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把经典罗列在内……不时出现的这样的对待经典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语境,十足暴露出我们对待经典的浅薄可笑、粗暴简单、无知无智,和文化虚无主义,而对经典“粗暴贴标签”式的文学阅读,仍不过是这样一种文化的浅薄和虚无的表现。

        其实,这也再次使我们对经典获得了更多的重新认知。记得文化哲人曾经这样说,经典是通过顽强存活而给自己挣得经典之名的,尽管经典会受到拷问质疑,甚至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愚昧的攻击,但经典不是娇弱的,是不惧攻击的,这是经典之历史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经典娇弱到自己不能抵挡攻击,它就永远不可能证明自己是经典,因为抵挡了这样的攻击,才更能证明经典的力量。

        这样的“粗暴”的“贴标签”式地对待经典的态度,为什么屡屡出现在我们的文化视听空间,甚至成了所谓的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文学审美的时尚潮流和流行趣味?

        这是娱乐至死的时代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对待文化尤其是在人们的观念里神圣的东西时,运用的思维标准和判断方式,常常是娱乐化的、反讽的、浅薄的、无聊的,思维变得简单化、幼稚化甚至粗暴化,放弃了思想的思考、抽象的领悟和理性精神的训练……

        在这种文化风气、文化趣味下,我们的文学阅读、经典阅读,已经没有了心灵的品味,没有了灵魂的交流,没有精神的对话,一切以实用、消费为原则。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等待经典需要的审美、道德和心智的成熟。我们似乎已经忘却了人类经典才是我们永远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学阅读。我们已经感受不到经典中自然的文笔带给我们的惊奇和兴奋,更不能通过这样的经典作品去发现人类的普遍的心灵。我们的文学感觉变得越来越粗鄙,我们的文学口味逐渐滑向肤浅、平庸,体会不到真正的文学带给我们的文字之美、人性之美和世界之美……

        “给经典粗暴贴标签”,无疑是缺乏根据、充满臆断的,但我们无惧经典作品受到质疑,因为只有无人继续阅读经典的可怕时刻,经典才会找到“安宁”,所以,从反面来说,“给经典粗暴贴标签”式的这种流行文化趣味,却是再次给了我们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契机,思考当下的经典阅读普及工作做得怎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