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8月24日,以“新时期与新时代: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2018年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在成都举行。该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当代文坛》编辑部承办,眉山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协办。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回顾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和文艺评论的发展历程,并充分肯定了四川省作家协会的工作及作协主办的《当代文坛》在中国文艺理论评论界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四川省作协常务副主席侯志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书记武宝瑞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七十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围绕“新时期与新时代: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开展讨论。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丰富性、复杂性超过以往。所以,这对于作家的写作,提出巨大的挑战。”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学昕指出,大历史和大现实,如何真正地进入一个作家的内心,需要作家们在精神心理上比拼的高度,它需要一个很高的段位,这就要看作家能否沉得住气。时代给作家提出了写作的难度,如何更好地处理“中国经验”,如何抵抗现实对想象力的束缚,都需要作家在更高的审美维度上寻找对现实的超越。另一方面,现实和作家的文本,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写作的难度。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在一个批评模式的惯性里,我们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批评思维和审美维度,进行理论的补给,并进行新的理论建构,这是文学批评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基本要求。
来自各高校的著名学者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关注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个“隐蔽性结构”,说出来会有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比如日本著名学者丸山升指出,鲁迅的思想是在作品之外。这就说出了鲁迅在从事小说创作时没有说出,或者他潜意识中某些非常深刻的思想。而程光炜本人有一篇研究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文章,发现主人公“我”和暖荡的那个秋千,表面上看,是作品一个关键性的细节,暗示两人命运的转折;更深一层含意,对当时千百万的农民来说,合作化运动就像一个荡在半空中的秋千,它实际是一个历史隐喻。程光炜指出,现在文学批评对一线作家反面性的揭示是很薄弱的,相反,虚假的大量的正面评价反而太多了。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表示,新时代文学理论努力创新,非常有必要,也是当代中国文学整体振兴的基础。具体说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往哲学美学方面深入,需要吸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精神,真正建立起独特的文化和文学个性;二是联系文学创作现实,关注文学作品方法,促进文学艺术的精致和圆熟。将“道”与“器”相结合,可以有效推进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创新。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则表示,文学研究不是空穴来风平地起楼,而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创造。因此,它存在着传统面向与世界面向的现实课题。须了解、熟悉和把握传统文学研究的理论和外国文学研究的经验与精华,从而梳理和创造出属于研究者自己的文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技术技巧技法等。
“今天重视人民文艺,重视底层文学,重视所有人的精神表达,应该是80年代以来以人为本、个人本位、人道主义思潮的延伸和发展;今天重视非虚构文学、强调文学对生活的表现力度,也与新时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和表达的深化息息相关。”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表示,优秀的伟大的写实主义作品,都十分注重从体制和人性两个方面表现世道人心,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珍视的文学遗产。 (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