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29日 星期三

    中国古都

    王贵祥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29日   19 版)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北宋东京城市结构图
    明代南京城示意图
    唐建都图
    元大都和义门发掘照片

        编者按:2018年8月23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圣智学习集团(CengageLearning)在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了《中国古都》英文版(AncientChineseCapitals)首发仪式,该书荣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被收入外研社与圣智学习集团合作的“中国建筑艺术”英文丛书。本刊节选中文版编者绪言,以介绍书中所述五座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都城之概貌,彰显其中外学术交流价值。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由《尚书》中的记载知道,早在上古大禹的时代,就已经将全国的土地划分为九州。由大禹的后人建立的夏代,是中国最早的王朝,之后又有殷商王朝,这两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王朝,虽然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但其政治与经济的中心似乎一直在现今的山西南部与河南西部、北部移动。近年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建筑遗址证明了这一点。周代是一个在岐雍一带兴起的王朝,以周代殷的周武革命之后,周王朝虽然仍将其政治与文化中心设在了雍地,但同时也在距离其所灭殷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不远的地方,选择了新的定鼎之地——洛阳。这样,古人心目中就有了两个定都之地:雍之丰镐;洛之成周。当然,在历史上,西周时代的天子主要居住在丰镐两京,而东周天子则主要在成周王城。

        经过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后,定都雍地的关中咸阳,继秦而起的西汉,定都于咸阳附近的长安。也就是说,在公元前的两百多年间,秦汉大帝国的政治与经济中心,都是围绕着西周的故都附近建立的。关中岐山雍地,虽然地势西偏,但依托了八百里秦川富庶之地,且关山锁钥,进可攻,退可守,成为帝国早期首都当然的首选之地。公元之初建立的东汉王朝,延续了周公定鼎中原的策略,将洛阳作为帝国的首都。围绕洛阳的全国性政治中心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其间也因战乱而多有变化,如东汉建安年之许都,曹魏、北齐之邺都等,但东汉、曹魏、西晋与北魏亦都曾将洛阳作为其都城的所在。其中的原因是,在古人的信仰中,距离洛阳很近的嵩山太室位于天下的中心,洛都自然也就是天下四方向朝廷进行贡赋之距离最为均等的位置了。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关陇集团,是一个雄硕的军事贵族集团,其兴起之地在关陇地区,故这个集团的早期代表北周统治者就将其首都设立在西汉长安的旧址上。其后统一了中国的隋文帝则继续了这一都城设置,只是在西汉长安旧城以东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的都城——大兴城。隋炀帝虽然在汉魏洛阳之西也建立了一座新城东都洛阳,但仍然将大兴城作为全国的首都。同样是关陇集团成员的李唐统治阶层,继续将都城设立在长安的同时,沿用了长安、洛阳两京的传统。这样就初步形成了隋唐两代的两京制度,以及后来多京制度的雏形。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唐代庞大的皇室集团,在物质供应上主要仰赖江左之地。而江左的粮食、布帛等物资,要运送到西京长安,往往需要等待渭河河水充盈的季节,因此就不得不在洛阳大量建造官仓,提供转运贮藏之所。有一段时期,唐代统治者,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往往常年居住在东都洛阳,史称此举为“就食东都”。这也就在一定层面上隐含着统一帝国的都城不得不面临东迁的压力这一事实。

        唐末五代的战乱,使洛阳重新成为政治与军事纷争的中心。然而,恰是在这一时期,比洛阳距离江左一带更为近便的汴州,成为一些统治者的青睐之地:先是后梁、后周,接着是北宋王朝,将帝国的首都确立在了开封(汴梁)。北宋实行五京制度,洛阳仍是其西京,但是帝国日常的中枢机构主要是设立在开封。地处河南中部的开封,见证了北宋王朝极度的繁荣与富庶。

        从唐末开始,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贵族集团的势力渐渐兴起。先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及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接着是女真人建立的金,都将其政治与经济中心设立在北方地区,而在金人的挤压下,南宋的都城也只能偏安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钱塘(临安)。

        地处临安与汴梁之间的建康,即今日的南京城,是三国时期东吴最早的都城。这里凭借长江天险,且有石头垒筑的城池,同时因其位居江左富庶之地,自古就以其山川形胜与丰盛物产而成为帝王的青睐之地。孙吴之后,先后又有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于此。江左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文荟萃,史称六朝故都。北宋初亡之际,南宋也曾一度将首都设在了这里。这就为其最终于明代成为全国性的都城奠定了基础。

        地处幽燕之地的北京作为帝都也有其诸多的先天优势。首先,从大的地理地势上来看,这里背依燕山,左依太行,右挟渤海,如坐斧之地,俯临华北平原。早在五代南唐时期,一位文人就对冀州之地的地理山川赞不绝口,宋代大儒朱熹更是指出: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谓此也。

        其大意是说,冀都幽燕之地占尽了天下形胜,其后有燕山为背屏,其前有嵩山为案山,左有泰山,为青龙;右有华山,为白虎;淮南诸山,江南诸山为其第二重、第三重案山,而南岳衡山则更是位处其正南远方的朝山。更为重要的是,燕京地区正好处在华北、中原之农业文化、塞北蒙古之草原文化、东北松辽之狩猎及采摘文化的控扼之所,是理想的多种文化的交流荟萃之地。故而,早在10世纪初,契丹人就在这里设立了辽南京城,12世纪女真人又在这里设立了金中都城,而以其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元蒙帝国,则将其首都大都城设立在了燕京,使北京第一次成为了全国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隋代开凿,并于后世拓展完善了的南北大运河,将富庶的江左地区,与北方幽燕之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使得这一政治与文化中心有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正是因为契丹、女真与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使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大地向北推移,也使得塞北、东北与华北及中原地区形成了彼此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之势,这也使得帝都北移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明代永乐大帝将明王朝的首都从南京迁移到北京,虽然有其个人的一些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则应当是由于中国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所使然。

        明太祖立国之初,曾经为定都问题费尽了心机,有人劝他在开封建都,也有人主张在西安建都,他自己却希望在他的家乡临濠建都。历经反复与挫折之后,他最终却将首都确立在了六朝故都建康,并将其改名为南京。只是在永乐之变后,南京作为首都已经仅仅成为了一种形式。明代最终将京师确定为北京,而来自北方的大清王朝,仍然沿用了将北京城作为全国性首都的策略,只是保留了其入关之前的都城沈阳作为盛京。北京作为全国性的首都,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算起,至清末辛亥革命之时(1911年),前后延续了将近五百年之久。

        南京虽然从永乐年起就不再是帝都,但其金陵王气与山川形胜,使南京城始终透出一种古帝都的深沉隽永与大都会的气势磅礴。西安作为故都也早已成为了历史,但汉唐古风在人们的内心中留下的深深烙印,使人们以汉韵、唐风为骄傲,从而使其在人们心目中依然保持了千年古都的风韵与西部大都会的豪放。洛阳与开封,虽然也早已揭去了历史上那最为繁华的一页,但作为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唐都宋京,这两座城市中的历史积淀与人文荟萃,又是其他后起的都城所难以与之比肩的。而且洛阳又是中国佛教的初兴之地,魏唐石窟的荟萃之处,亦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之一,而开封则以文化肇极的赵宋都城闻名于史,仅仅一部《东京梦华录》与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能够引起国人对古都汴梁产生多少沉思与遐想!

        写到这里,不期然想起了宋人吟咏钱塘江潮壮美景观的几句诗:

        神州古都会,有美东南邦;壮哉八月涛,卷地奔长江。惊涛裂巨石,洪钟殷朝撞;万瓦响飞雹,千艘碎舽艭。滟滪不足数,况乃峡与泷。翩翩坐中客,才器俱无双。九牛可逆拽,五鼎乃独扛。诗成咄嗟顷,恶语徒喧哤。

        虽然诗中的描述与本书、本文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读来还觉上口,其中的几句也颇与我们这本书的意味有几分相合,于是就贸然地改其意并和其韵而咏之,以为结语:

        神州古都会,大美耀华邦。周秦雄关中,汉魏壮洛阳。隋唐奠两京,六朝出建康。辽金起幽燕,两宋富汴杭。元祖兴大都,明祖梦凤阳。大梦南京醒,北京帝王乡。京师协万邦,阡陌汇华堂。千古沧桑事,斑驳紫禁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