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29日 星期三

    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和他的《草原集》

    毛乐耕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29日   14 版)
    《草原集》,饶阶巴桑著,作家出版社1960年9月版

        藏族诗人饶阶巴桑曾用笔名卡琳巴桑,1935年出生于云南省德钦县佛山乡溜筒江村。此地是云南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澜沧江从村边流过,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色旅人常常取道于此,羁旅于此,到了商旅繁忙季节更是异常热闹。入夜,篝火熊熊,旅人们在月光下高歌,情景让人动容。

        一年又一年,各地民歌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涌来,当地主人创作、加工的唱词也被旅人们学习、带走,这里成为民歌的汇合点。饶阶巴桑的两个姐姐也会唱歌,歌声撞击着童年饶阶巴桑的心弦,他在这种诗与歌、旅人与激情碰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这是生活最初对他的艺术滋养,深深地影响了他。饶阶巴桑曾在《自传》中回忆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我后来崇拜诗歌,信仰诗神,不能不感谢这个村庄的安排。”

        从1944年饶阶巴桑虚龄10岁到1950年,他断断续续读过一年私塾、一年高小、三个月的师范和中学,总共读过两年多时间的书,学习汉文和藏文。他16岁的时候到一家活佛的行辕做佣役,不久,他只身西渡澜沧江,翻越大雪山,于1951年2月参加了进入藏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入伍开始到1962年,饶阶巴桑担任过战士、翻译、工作队员、侦察员、文化教员、干事等职务。他所在的部队先后转战在察隅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等地区。他在部队里学习、成长,常常会听到藏族民歌,引起他心灵上的强烈共鸣。是藏族民歌的熏陶和影响,是部队的锻炼和磨砺,使富有灵气的饶阶巴桑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业余诗歌创作。

        一开始写诗,饶阶巴桑遇到了不少困难,他汉语水平不高,词汇不丰富,表达力受到很大限制。他的生活视野也不够开阔,对内地的文学状况没有了解。但是,他学习创作的决心很大。他把部队看成是学校,把每个战友都看成是老师,一有机会就向战友们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饶阶巴桑就写出了几首作品。

        1954年10月,饶阶巴桑写出了他现在留存下来的第一首诗《绿色的故乡》。这首诗赞美了故乡。诗作写成后,于1955年发表在昆明军区刊物《部队文艺读物》上。这是他的处女作,那一年他已经21岁了。

        1956年1月,他又写出了《牧人的幻想》。这是一首描写草原牧民过去幻想过上好日子,但“从来是那么辛勤劳苦”,“却只换得心酸和苦楚”。现在过上了好日子,“新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幻想”。诗作写得酣畅,形象鲜明。在构思上,诗人巧妙地通过草原牧民仰望天空时想象和态度的变化来反映牧民生活的变化。诗作1956年3月在《边疆文艺》发表后,很快就被《解放军文艺》和《人民文学》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首诗成为饶阶巴桑的成名作,对他的激励很大,从此,饶阶巴桑正式迈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作品也陆续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发表。

        1956年4月,饶阶巴桑到长春出差,这一次长途旅行让他开阔了眼界。“我从遥远的边疆,渡过了长江和黄河”,诗人看到了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感触很深。灵感涌上心头,一首抒情短诗《母亲》写成了。这首诗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写法上有映衬、有对比,虽然只是一首短诗,但却意蕴丰富、情感深挚,能给读者带来无穷联想,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在1960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老舍曾深情地朗诵了这首诗,给年轻的藏族军旅诗人饶阶巴桑带来极大的声誉。也是在这一年,饶阶巴桑的第一本诗集《草原集》(作家出版社1960年9月)出版了。

        全书收抒情诗42首,他早期的代表作《牧人的幻想》《母亲》《为一个孩子写信》《夜》《我和马儿走千里》《带着我的心走了》《高山上》《寄家乡》《泉边》《一个早晨》等都收入其中了。这些诗都是他在行军途中、边卡哨所、村庄营地挤时间创作的。他以一个藏族战士的眼光和激情,歌颂了藏族人民翻身迎来新生活的喜悦,表达了对过去农奴制度的憎恨,抒写了人民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保卫祖国的热忱和决心。诗作中,高山雪峰的壮丽景观,草原牧场的美丽风光,一直到多情的藏族姑娘对纯真爱情的心曲,都有表现。《草原集》中的作品植根藏族人民生活的土壤,深受民间文学特别是藏族民歌影响,具有浓郁的藏地风味。这是饶阶巴桑早期诗歌创作的特色,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对于民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写出特色,饶阶巴桑后来有过更为深入的思考:“从民歌起步,在我是很自然。但是如何用民歌本质性的养料来灌溉诗的灵感,却是我在思索而没有求得解决的课题。……我认为,不管民歌本身怎样光彩夺目,毕竟不会轻易地将它们的光辉倾注到我们的作品中,给我们一个廉价的现成的道路。……为了真正使诗歌创作既有个人独创,又有脉络可见的民歌渊源,应该……插上想象的双翅,独辟蹊径,高翥天外。民歌,不是一篇一篇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自然境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总体的气质和声色。发现这种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并把它糅合在个人的创作里,虽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但‘有志与力而不随以怠’者必能成功。我过去曾这样尝试,今后仍将为此而努力!”(《自传》)

        饶阶巴桑对民歌渊源和个人创作关系的辩证思考是深刻的,在以后的创作中,他开始向具有个人创造性的方向努力,追求诗的巧妙构思、深邃意境、优美语言。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数量虽然不够多,却向新的更高艺术层次前进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