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15日 星期三

    15岁的上海书展仍要不断进化

    ——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

    本报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黎子承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15日   10 版)

        上海书展今年迎来了第15个年头。作为全国书业盛会的引领者,上海书展着力拓展能级水平,持续提升国内领先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国际能见度和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爱书人在每年8月因为书展汇聚上海。

     

        上海书展15年来是如何不断进化、不断更新?上海书展的第十五年又将有什么“新增量”?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

     

        从“一个主角”到“两个主角”

     

        “上海书展的15年,是与时俱进的15年。最重要的变化,是经历了从一个主角变成两个主角的发展历程。”徐炯这样概括。上海书展最初的主角当然是图书,近年来,随着读者对“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需求越来越强,上海书展的活动越来越丰富,阅读推广活动渐成新主角,“两个主角”同台唱戏,成为上海书展的鲜明特点。

     

        上海书展2004年开始举办时,网购图书的概念还没有兴起,主要靠线下门店销售。当时上海书城这类国内最大体量的书城能容纳书的品类也是有限的;而省版书店等一类书店销售全国各地出版社的书籍则非常有特色,说明当时的读者需要更丰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书。上海书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此之前,上海也曾举办过上海书市、文汇书展等,都是聚集新书的平台,上海书展以其规模大、品种丰富,吸引全国尽可能多的出版社参展,汇集尽可能多的图书品种,从而弥补容量有限的实体书店日常供应不足,因而很受欢迎。这一阶段的上海书展,图书是当然的主角,各类活动则是锦上添花的配角,活动形式也主要限于作者签售。

     

        “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网络售书迅速流行,对实体书店形成冲击。网店的容量不受场地等限制,操作便捷,价格也有更大的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书展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也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优化书展功能,更好满足读者需求。”徐炯说。

     

        2014年,站在十年的节点上,上海书展首次提出“为价值搭台,向品质致敬”的新宗旨。“价值”和“品质”寄托着主办者的理想。近年来上海书展越来越注重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举办各种荐书、导读活动,致力让书展成为服务读者“读好书”和“善读书”需求的载体。如何通过书展,引导人们读好书、善读书,成为书展功能趋向于纵深的一个必经之路,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共识。

     

        徐炯告诉记者,今年上海书展的活动数量达到了1150场,主会场有657场活动,两个数字都再创新高。但徐炯同时强调,经过15年的品牌积淀,数字已不是上海书展的追求,有了先发优势的上海书展在思考的是,如何努力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开阔眼界、转换思路,重新审视上海书展和“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在服务城市整体发展中的定位和功能;同时对标国内外先进,寻找不足与短板,围绕提升书展标识度,对办展思路、方式和具体项目作出进一步调整优化。上海书展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徐炯告诉记者,尽管活动的数量在增大,图书仍然是书展的主角。“我们研究了网上购书的特点,发现网上购书很难找到自己不了解的新书或小众书籍,因为网购会有马太效应:被推荐的书越来越火,被冷落的书越来越不受关注。但在书展现场,也许不经意的一瞥就会发现喜爱的新书,这种书和人的相遇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从“B2C模式”到“首发机制”

     

        徐炯介绍,B2C模式是书业展会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上海书展从创办开始就选定了这一方向。

     

        “B2B书展的重要内容是版权交易和图书馆馆配,在当时的通讯交通条件下,这对产销沟通很重要,很多新书都需要等待每年一次或者半年一次的展销会订货。但这些功能已经明显萎缩,被常态化的交易和沟通所替代。如果书展继续保留B2B模式,只能成为业内人士相聚、联络感情、探讨行业发展趋势的场所。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书展,都选择将B2C模式作为转型目标,这是时代的趋势。”徐炯说。

     

        一个因读者而生,以面向读者为使命的书展,如何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2008年,上海书展首次提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在全国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经过10年积累,国内越来越多的大社、名社、强社以8月为节点制作重点新书,在上海书展首发,以此为起点推向全国市场。“首发机制”已成为上海书展服务读者、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力点。徐炯介绍,今年,着眼于提升标识度,上海书展将以更大力度推进“上海首发”。预计书展7天里,将有上海和全国各地出版社首发新书500种,举办首发活动200场。

     

        也是在2008年,上海书展首设“主宾省”,这同样是为了汇集全国好书。历年的主宾省如江苏、浙江和湖南等后来每年都在书展设立展位,展销新书。今年的主宾省是贵州。

     

        记者了解到,上海书展前两届颇受欢迎的社科精品馆今年将继续优化,集中展销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又经专家团队评定的近万种近期叫好又畅销的图书。本届主会场还新设国学馆,展销由国内一流古籍出版机构和专家遴选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和经典释读专著。

     

        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保持开放进取的心态,常为新、善为新,上海书展始终秉持了这一特质。一些新的阅读形式得以进入书展,喜马拉雅电台、蜻蜓FM等推出的有声读物在书展出现,业内最新技术的应用也陆续亮相书展,各种“新零售”技术和形态与读者亲密接触。比如新华传媒推出的上海书展云会场,在这一平台上可以查询书展现场信息,选定图书后在云会场下单买书。徐炯说,“我们要紧紧追上读书的需求变化,不断优化读者体验”。

     

        徐炯说,上海书展在紧跟读者兴趣与需求的同时,作为弘扬主流价值、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责无旁贷地要营造好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书香氛围,努力让阅读在这座城市的声音更响亮,音色更丰富。

     

        推动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出版合作

     

        今年的上海书展,长三角出版合作是备受关注的一大亮点。书展将设立长三角精品新书展销专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三省出版发行集团将在书展期间举办“2018长三角一体化出版发展大会”。徐炯介绍,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三省一市将共同推动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出版合作,提升完善合作机制,落实具体合作项目。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对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正协商拟定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将在书展期间签署。

     

        “长三角的出版合作由来已久,早已融入日常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区域发展,长三角的出版合作也日益频繁和深入。”徐炯说,比如在上海很受欢迎的大众书局来自江苏,博库书城来自浙江,上海的钟书阁则把分店开到了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杭州。政府应当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整个市场也要扫除区域壁垒,更加开放,统一标准。

     

        徐炯说,往年三省一市的出版界也会在上海书展相聚。此次借上海书展的平台,希望共同推进长三角出版合作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今年将确定5至6个合作项目具体推进。今后将在出版局的层面轮流做东,定期探讨,每年商定10个左右合作项目。“以往我们的合作主要是分享经验,现在长三角需要联起手来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共同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徐炯提到,比如“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每年在上海举办,是否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介绍?我们注意到,江苏的图书装帧设计水平国内一流,每年都有很多扎根南京的设计师和工作室获评“最美的书”。这些智力资源能否更好地为三省一市服务?我们可以共同搭建平台,推动人才交流。

     

        “江南文化是三省一市共同的文化根源,我们也在筹备联手编纂出版《江南文化研究丛书》,具体由三省一市的人民出版社担纲。这也是今年合作的第一个具体项目。”徐炯说,推动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出版合作,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我们相信一定会产生‘四个1相加大于4’的效应”。

     

        价值和品质塑造“上海书展”品牌

     

        回顾上海书展15年,徐炯认为,上海书展成功的重要基础在于上海这座城市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个展会和一座城市互为依托,共生共长。如今在上海,常态化的阅读活动越来越多,每个周末都有上百场活动,阅读活动已成为实体书店的“标配”。今年的上海书展首次把分会场增加到100个,这也是实体书店回暖的一个强烈信号。

     

        开放,也是书展成功的必要条件。“不论上海的外地的,不论国营的民营的,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品牌书店在上海都有分店。这些书店的活跃,带动了人才的进入,给上海的阅读文化土壤不断注入新鲜养分。”徐炯笑言,如果说上海书展是全民阅读的“闹钟”,提醒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如今,大大小小的“闹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时时刻刻响起,社会参与的力量越来越多,“闹钟”的音色越来越丰富。

     

        “走过15年的上海书展已经成为一个品牌,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上海书展比以往更加需要向内自省和向外进取的精神。”徐炯说,一个书展的影响力、辐射力体现在哪里?观众人数固然重要,销售码洋固然重要,一个又一个“创新高”固然可喜,热闹之下,吸引多少高质量图书,推动多少高质量阅读,显然更重要。他透露,上海书展这些年一直坚持最低折扣八折,反对不理性的低价,这是对行业的保护。每个行业要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今后的上海书展也不会用低价博数字,追求一时喧闹。

     

        “读书说到底是一件孤单的事情,当你发现有人也在读你喜欢的书,会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欣欣然。很多作者也如此,在书展遇见‘懂得’自己的读者,因此喜欢上海书展。”在徐炯眼中,优秀的、真诚的、可爱的读者,是上海书展的最大财富。某种程度上,是读者,成就了上海书展的15年。

     

        在徐炯看来,如果一定要树立一个标准,上海书展的追求是,有多少出版社愿意把上海书展作为重要平台发布重要新书,甚至愿意把上海书展作为重要节点推出新书,安排工作节奏,这些才是衡量一个书展是否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体现。而这也将成就一个书展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吸引两个主角——高质量的首发新书和高质量的阅读活动,这才是一个书展真正的品牌力量。对价值和品质的追求,不会过时。”徐炯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