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8月08日 星期三

    李白笔下“范居士”揭秘

    陈林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8月08日   15 版)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这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七十九》第1页)为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寻访朋友范居士时所作。诗中详记了访范历程,表达了对山林隐逸的喜爱。但诗中“范居士”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犹如一团迷雾,长期困扰着学界。

        明末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新1版,294页)云:“北郭:太白集《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苍耳中》诗云‘犹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故此诗云‘还寻北郭生’也。”他以李白寻范诗句注释杜甫诗中“北郭”,暗示李白笔下“范居士”即杜甫诗中“范十”。清王琦云:“《居易录》:鲁城北有范氏庄,即太白访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者。琦按:杜甫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予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何(笔者按:“向”之误)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疑即此人也。”(《李太白全集(下册)》,中华书局2011年3月北京第1版,784页)直接怀疑“范居士”就是杜诗中的“范十”。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天宝四载乙酉》亦云:“在兖州时,白尝偕公同访城北范十隐居,公有诗曰:‘落景闻寒杵。’白集亦有寻范诗曰:‘雁度秋色远。’二诗所纪时序同。又公诗曰:‘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白诗曰:‘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公诗曰:‘入门高兴发。’白诗曰:‘入门且一笑。’公诗曰:‘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白诗曰:‘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辞意亦相仿佛,当是同时所作。”(《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55页)闻一多通过比较内容,认为两诗“是同时所作”,所写应为同一件事,那么李白寻访的“范居士”即为“范十”。

        在对李白笔下“范居士”的探究中,后人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于杜诗中的“范十”。但是“范十”又是谁呢?“范十”名叫范惀,唐代名宦范传正之父。“范传正,字西老,邓州顺阳人。父惀,为户部员外郎。”(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5208页,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钦定四库全书·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28页)将范惀名字误记为“倫”。据明范涞所修《休宁范氏族谱》云:“户部公讳(范)惀,行十,刺史(范冬芬)子……(范)愉,冬倩子,行二十三……(范)悦,冬昌子,行二十五。”(族谱引文据范氏后人贵州水城范澍飚转录,下同)古人取名重寓意,讲辈分。从范冬芬兄弟范冬倩、范冬昌分别给自己儿子取名“愉”“悦”来看,范惀名“惀”而不名“倫”,因为“惀”“愉”“悦”均表达某种心情,“倫”则不是。北宋范仲淹等所修江西丰城《范氏大成宗谱》载履冰公分房世系图亦称“惀,行十。”范惀虽为长子,但在整个范氏家族中排行第十,故杜甫称之“范十”。

        范惀祖父“范履冰,河内人,相武后。”(《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卷四十五(14页)》)“自周王府户曹召入禁中,凡二十余年。垂拱中,历鸾台、天官二侍郎。寻迁春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修国史。载初元年,坐尝举犯逆者被杀。”(《钦定四库全书·旧唐书·卷一百九十(4页)》)

        范惀父亲范冬芬曾任畿县丞尉,因为官清正被御史中丞兼都畿按察使崔沔“以清白吏疏而荐之”(清董诰等辑《钦定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13页)》),仕至“宣州刺史”(《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十四·职官志》第12页)。

        按族谱所记,范惀有五子:长子范传真“为宣州宁国令”(《柳宗元集·第二十二卷》,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594页);次子范传式为“(宣歙)观察使”(《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十四》第9页);三子范传正“历歙、湖、苏三州刺史,有殊政,进拜宣歙观察使”(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第5208页,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四子范传规任“陕州安邑县令”(清董诰等辑《钦定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九》第18页);五子范传质“元和四年巳丑登第”(《休宁范氏族谱》)。

        范惀“与赵郡李华善”(《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第5208页)。李华为李白族叔(李白有《陪侍郎叔华登楼歌》载于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第三册1771页,中华书局1966年5月第1版),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擢第。天宝中,登朝为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部、吏部二员外郎”(《钦定四库全书·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1-2页)。诗人刘长卿亦是范惀好友。安史之乱后,范惀回河南老家,刘长卿曾作《时平后送范惀归汝州》(杨世明校注《刘长卿集编年校注》第1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第1版)赠之。

        范惀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癸未及第”(《休宁范氏族谱》),其时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二人或相识于此。范惀及第前已移居鲁城北郭,后因故(或为守孝)回鲁长居,与家居鲁郡的李白交往甚密,互有唱和。据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可惜诗作未能流传下来。

        从杜甫称之“范十”,李白呼之“范野人”来看,范惀与李杜平辈论交,年龄似应比李白稍小,同杜甫相当(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即701年,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即712年);同时范惀与李华交厚,岁数应与李华相仿(按二十五岁左右中进士推算李华约生于开元初)。结合范惀家世及名字分析,他大约生于中宗复位(705年)至玄宗开元初(713年前后),因武后宠信酷吏,范履冰惨遭迫害无辜屈死,范冬芬无处伸冤,心中怨愤有口难言,故为之取名为惀(有思念或愤懑之意。武后时期恐怕不敢取这种名字)。

        范惀有一个兄弟叫范宣。据网传新发现的《范宣墓志》(由河阳县尉王鼎撰文)记:范宣字少逸,为范履冰之孙,范冬芬之子,曾任河南府河阳县令,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卒,终年五十三岁。按墓志所记,范宣生于公元728年即开元十六年。此时正值开元盛世中期,玄宗皇帝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朝廷已为范履冰冤案昭雪,正义得以伸张,范冬芬心中愤懑之气得以宣发,又恰在宣州刺史任上,遂替次子取名为宣(既志出生之地,又含宣泄之意);家族冤屈已伸,幼子身逢盛世,年少安乐,故字少逸。范宣因长兄之故,同李白相识并结为忘年之交,后与李白相逢江东,同游金陵,别时李白作《金陵歌送别范宣》(《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御定全唐诗·一百六十六卷》第11页)相赠。

        由于范氏兄弟与李白“有通家之旧”,范传正任宣歙观察使时,“桉(同按)图得公之坟墓,在当涂邑。因令禁樵采,备洒扫,访公之子孙,将申慰荐。”不仅以官方身份下令地方帮助管理李白墓茔,而且竭力关照李白后人,并遵照李白“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的遗愿,“卜新宅于青山之阳,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迁神于此,遂公之志也。”(《钦定全唐文·卷六百十四·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11-13页)范传正为李白迁坟改葬,撰铭树碑,以彰芳声,足见两家交情匪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