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非遗”绝技传承该如何解后继乏人之忧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7月25日   08 版)

        一首侗族大歌《蝉之歌》和《祖公落寨》;一曲蒙古族长调民歌《北边的山梁》,几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表演给这个炎热的夏日带来了阵阵清爽。7月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本次推介会对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验收情况进行了总结,公布了首批抢救性记录验收结果并颁发了参展证书、优秀参展组织单位证书和“观众最喜爱影片”证书,同时播放了参展影片的精彩片段(经济日报2018年7月9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比如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昆曲、皮影戏等。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会存在。由于现在掌握“非遗”技艺的人大都是高龄的老艺人,这些技艺已到了即将消逝的边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传承人群断裂、后继乏人是最大的难题。为应对后继乏人危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国家有关部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委托一批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对非遗传承人群进行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对于非遗传承来说,这项工作可谓雪中送炭。

        应该看到,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包括调查制度;(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传承人认定制度和“文化遗产日”等方式和途径正在完善。然而,“传承无人”的难题仍然有待破解。对非遗产品的创作生产,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二是改良制作,提高品质。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研发出新的材质和技术,提升品质,遗产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示出来,遗产也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不断探索有效保护的办法,争取在保护和传承等重难点环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创新手段之一,就包括对非遗进行合理的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是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历经岁月淘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因技艺的奇绝精深而让普通人难以近身。如北京西城非遗项目丰富,但目前全区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有些项目被设为“濒危非遗项目”,有些项目甚至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失传。关于“活态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处前负责人塞西尔·杜维勒曾指出:“为了立档而立档,或者仅仅在遗产消失之前做记录称不上保护。为了满足研究者科学好奇心的研究称不上保护,除非它能够直接为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做出贡献。”过去,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技艺,这四项从不外传绝技公开招徒。此前北京西城区首次面向社会招募非遗传承志愿者。收徒给出了年龄限制:18岁到55岁。传承人会向选拔出来的传承志愿者传授非遗技艺,学习课时共24次。表现优秀的志愿者方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入室弟子,成为非遗传承人。

        徽墨、陶艺、风筝、剪纸……在现代中国的喧哗都市中,这些听上去显得古老的“绝活儿”,成为年轻人坚守传统、传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而为了保持生命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地将新一代青年人吸收进来成为非遗传承者。任何一种技艺和艺术,如果不能随着时代推进和发展,必然会缺乏生机与活力。现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非遗”传承人身怀的绝技都是长年累月磨出来的,并非一日之功。过去,一位拥有绝技的高人,绝不会轻易向外透露自己的秘密,甚至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传男不传女。现在经过政府牵线收徒传艺,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绝技传授给本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他们在享受并发展自己所持有的“非遗”权利的同时,还将担负起传承后人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保“非遗”后继有人,这的确是一大进步,令人击节叫好。可以说,只要师徒传承教学相长,扬长避短,才能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