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

    试论淳于宝册

    张雯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5月16日   08 版)
    《艾约堡秘史》张炜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定价:39.80元

        作家张炜新近出版的力作《艾约堡秘史》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文本,它带给读者的饱满深厚的阅读感受,在很大程度缘于主要人物淳于宝册精神世界的扭结多端难以把握。在淳于宝册的曲折生活经历之外,还有作者在他身上糅入的个人生存体验和精神探索。这使得他与我们在现实生活或影视文学中所接触到的巨富形象不一样,他是一个浸润了浓烈“张炜气味”的人物。作者在创造淳于宝册这个人物,书写其成长史和心灵史的同时,也显影出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气候演化的痕迹,尤其呈露和反思了为当下人们所艳羡崇拜的神秘巨富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淳于宝册最为特出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被置入了纯良心性和反思能力的巨富者,他不被自己的身份所禁锢,对自己的精神状况保持着高度的觉知。只有这样一个人物,才可能以其血肉之躯代替我们去感受,爱恨和思考,同时将其人生经验和探索结果馈赠给深入其精神世界的阅读者,引出我们对社会和自身精神状况的观察和思考。

     

        精神结构与悲剧命运

     

        《艾约堡秘史》的结尾是开放性的:矶滩角渔村的命运风雨飘摇,淳于宝册爱情失败后回到蛹儿的书店,想要开始另一种生活,一罐鱼冻却又使他想起海边的拉网号子而心旌大动,他伏向窗前,像一只笼中之鸟,希冀着笼外的生活。这意味着事情远未结束,摊子无法收拾,这个世界的未来命运叵测,淳于宝册的余生仍然无枝可栖……小说的主人公,艾约堡主人淳于宝册也在此被定格为一个悲剧性形象。

     

        淳于宝册的少年青年时期的形象与他的中年时期差别很大。我们在小说中首先看到的淳于宝册是身躯肥大,精力旺盛(有时疲惫不堪)的狸金集团董事长。作者赋以淳于宝册“淳于”这个姓,加之故事又发生在齐地,这不免使人想起历史上著名的滑稽人物淳于髡。淳于宝册的日常言行也的确富于风趣和幽默,似乎与此地的“齐谐”文化一脉相承。不过,淳于宝册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戏谑性的语言和举动,与当年作为谏士的淳于髡的婉曲表达是不一样的。淳于宝册在他的艾约堡内就像一个土皇帝说一不二,这样一个人物的幽默和戏谑,体现的是权力者的自由感和控制力,在他的幽默中,暗藏的是谈笑间杀人的残忍。他的一句笑谈,对他人却是性命攸关的圣旨。作为一个深居幕后者,他的生活似乎散漫颓靡,不理朝政,而实际上则运筹帷幄,掌握全局。在多年的流浪生涯和商业战场中,他已吃透了权力游戏的规则,对权力的运用臻于化境。

     

        在淳于宝册的青少年时代,他是一个有着微鬈的头发(往往意味着富于浪漫情感),秉性纯良但内质坚韧执拗(他的牙内扣,表示一种体性的坚强),与大地和野物亲近,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他的这些品质实际上也一直在他身上保留了下来,而且一直是他反思人生,追寻精神归宿的内在动力。只是在他当上狸金董事长,成为巨富之后,这些东西渐渐退于次要的地位,在大多数时候都被隐藏起来了。这当然有其现实原因,在如同战场的商场,需要的是“老政委”式的杀伐之气,过多的情感和想象只会导致犹疑和软弱,难成大事。即便如此,在淳于宝册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心性和习惯还是可以辨识出来,虽然往往是以一种与权力心理相互渗透的混杂面目出现。比如,他保持了读书的习惯(而读书又被作为猎取蛹儿,接近欧驼兰的手段),他以古代帝王“起居注”的方式继续他的“著述”,并成立了一个班子专门为其“作品”润色加工,最后竟出了一大套小牛皮烫金的文集(既有暴发户式的外在夸饰,又有对文学的一片痴情)。他在艾约堡中养一头叫花君的牛作为宠物,是为了怀念逃亡路上那头似乎与他能够对话的花斑牛(可惜一种难得的依恋却变成了一种囚禁)。相比于人,他似乎更喜爱动物,这也是他在逃亡过程中形成的看法:动物比人更加单纯,只要你对动物好,那么动物就会以善意回报。事实上,淳于宝册在艾约堡中想要营造的就是一个与自然融合,充满乡野趣味的环境。

     

        淳于宝册的居处名为艾约堡,书中交待,“艾约”其实是“哎哟”两个字的变体,它来自书中反复出现的“递了哎哟”这样一个俗语。这无疑暗示着,在这个深藏于山中的堡垒中,也隐藏着堡主深心里的痛楚。而这种痛楚,即来源于权力逻辑与其本初心性的交缠和争执,其结果是,他既丧失了纯净的“初心”,又无法安然地将自己完全交给权力逻辑。这种撕裂和归宿感的丧失,正是淳于宝册悲剧性命运的实质。淳于宝册的这一处境,与艾约堡给人的感觉相似。这是小说中最为痛切之处,也是淳于宝册不得不“递上哎哟”的地方。

     

        淳于宝册的爱情经验

     

        在《艾约堡秘史》中,爱情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以蛹儿对自己身体的凝视(实际上是男性欲望化目光的凝视)开头,一下子将情爱的主题呈露出来。实际上,除了淳于宝册的早期经历(其中尚有对小狗丽的情感),小说一直以淳于宝册的情感经历为叙述主体,他与老政委、蛹儿、欧驼兰之间的关系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

     

        小说的开头部分围绕蛹儿的风骚(性感),将各色男人的反应写得千姿百态,妙趣横生,颇有马尔克斯《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味道。蛹儿对男人的致命魅力,是一种整体散发出的气息,单从脸上来看,她甚至算不上美人,但她的整体却是迷人的。蛹儿与淳于宝册的关系都不是平等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而是一种奇怪的被异化了的畸形关系。蛹儿形象的浓烈身体性意味,根本上指向的是一种肉欲关系,因而淳于宝册并不将其视为爱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在涉及权力对性的支配时那种自然的态度,使我们觉得一个权势者征服女人和拥有多个性对象是再正当不过的事情。权力既有行政性的,也包括财势,权力的支配力意味着权力者要得到女人他便能得到,小说中说这些猎取女人的权力者“都像豹子”,凶猛而志在必得。如猎取蛹儿的瘦子和无唇男人便是这样的人。小说展现这种几乎不屑掩饰的权力与性的逻辑,实际上影射了当下的社会风气:道德的底线下滑,权力者对女人的征服和占有似乎已然是天经地义的了。

     

        欧驼兰是淳于宝册意欲与之建立爱情关系的对象。从各方面看,他们都有相似之处。她的民俗学者身份,与宝册内心对自然,民间的亲切情感和质朴生命力的热爱,他们对阅读的共同兴趣等。在生活经历方面,他们也有某种相似性,淳于宝册是经历了巨富生活,什么都拥有了之后意图回归者,而欧驼兰则是放弃了北京都市生活赶来海角的归属者。不过,最为吸引淳于宝册的,可能还是欧驼兰不卑不亢的尊严感,那是淳于宝册身边的女人所缺乏的,而只有这样,他们之间的地位才是平等的,真正的爱情才有可能发生。

        淳于宝册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艾约堡秘史》中可以感受到叙述者与淳于宝册之间微妙的认同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但在叙述少年宝册的经历时,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叙述者对这个孩子的认同和怜惜,而这部分也特别有“张炜气”。少年宝册的形象散发着我们所熟悉的张炜早期短篇小说的那种纯净青生的气息,有时我们眼前甚至会浮现出作家少年时代的形象来。而宝册的逃亡历程又使我们想起作家反复书写的“融入野地”和无边游荡的主题。作者为淳于宝册的早年赋予这样一种形象和经历,仿佛是将自己的精神之子安放在其体内,让他随淳于宝册进到全新的人生轨迹和社会环境中去经幻历险。作者除了赋以少年宝册纯良,忠实,坚韧,富于才华和幻想,热爱大地和野物的心性质素,还为他注入了齐地的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在张炜此前的作品序列中已经有所领略的。我们发现,淳于宝册赖以掌控他商业帝国的正是来自民间的文化力量和智慧。在淳于宝册眼里,他那拿过好几个学位的总经理淳于芬芳,只不过是一条“老肚带”,而且在辈分上还是他的孙子(这样安排应该是作者有意之举)。在淳于宝册那里现代文明的一套套学说绕了太多的弯子,有太多碍手碍脚的名词堆砌,通过他以方言土语转诉之后,一个道理才被一针见血地道破了。所以淳于宝册自豪于自己在民间摸爬滚打的“流浪大学”,而对正统的学院教育持鄙夷态度。我们注意到在这个全球化的庞大集团里,最高层权力者们的之间使用的语言却全是土里土气的。他们总是将文明社会的各种概念和用语以他的方言土语加以转述,然后事情的效率就神奇地得到了提升。实际上,对淳于宝册来说,民间文化不仅是他借以驭人的武库,也是他赖以理解,处理外部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系统。在这里,作者显然表露了他对民间文化以简驭繁,直捷有效的优势的认同,而对现代文明的那一套表达了轻蔑和嘲讽。

     

        结语

     

        翻看《艾约堡秘史》附录中《校园记》《脱逃记》《喜莲与山福》三章,仿佛是对少年宝册“初心”的回味,将之与淳于宝册后半身的生活状态相比对,他的人生悲剧感就愈加浓烈了。在很大程度上,淳于宝册的扭结争执的精神世界,正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整体精神状况的隐喻。权欲的魅惑缭绕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人们对“初心”的反复呼唤,恰恰提示着“初心”的被污染被埋没的实情。淳于宝册以其纯良天性和觉知反思的力量,为自己找到了带着神义论色彩的爱情和质朴有力的民间文化艺术作为精神归宿,虽然终因其身上强大的反向力量而未能抵达,但有心的读者当能从中领会作者所提示的解救之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