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

    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在京畅谈“沃森版”思想史

    本报记者王洪波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5月16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王洪波)近日,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PeterWatson)携不久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中译本做客北京SKPRendez-Vous书店,在与资深媒体人苏琦的对谈中,分享了他思想史研究和写作的心得。这是彼得·沃森此次中国之行的首场活动,之后还将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先锋书店和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举办对谈和交流。

     

        活动上,彼得·沃森首先谈到他的思想史写作中,“思想”的范畴与人们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他谈到,在中国,造纸术和科举制的发明对人类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时钟的发明使人类可以精确地安排时间,其影响无与伦比。他还提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发明的断头台,在大革命之前,法国处决犯人有两百种方法,而在大革命中,法国人决定将处决方法统一换以断头台,这背后体现了“平等”思想的崛起。

     

        彼得·沃森介绍说,他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重点关注三个主题:灵魂、欧洲和实验。书中包含了他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思考:为什么灵魂的概念如此重要?为什么欧洲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位置,更是一种重要思想?为什么小小的实验能发挥如此深刻的影响?他谈到,中国在汉朝之前就有实验的传统,但总体来说,中国不像欧洲那样大力发展了实验的传统,这也是中西发展轨迹不同的一大原因。

     

        谈到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理论,彼得·沃森说:“为什么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中国、印度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文化突破现象?原因可能是当时这些地方都出现了城市化,人们从农村到城市,所处的人际环境大为不同,城市生活需要新的人际交往的准则”。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是彼得·沃森的代表作之一,与其《20世纪思想史》(将由译林出版社在2019年初推出)共同构成了其贯穿古今的思想史叙述。该书由南开大学胡翠娥教授凭借一己之力完成,译文质量上佳。据透露,这部厚达一千二百多页的皇皇巨著,出版数月以来已加印三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