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5月02日 星期三

    出版新业态:听书PK知识付费?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5月02日   06 版)

        知乎“首席发言者”文章称,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面对这样一个热点,各知识付费平台如喜马拉雅、得到、新世相读书会、樊登读书会、知乎读书会等都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当前各平台都开始主打“听书”这一促销点,这也说明用户听书需求的崛起,正在成为行业共识。而听书也是继KOL知识付费之后的又一次风口。需要指出的是,听书在本质上与KOL知识付费有一定的冲突,并形成新的趋势。

        用户收听KOL知识付费课程,背后的本质需求,是在通勤、运动等相对固定的时间范围内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而收听相关知识类书籍,表面上虽然业务形态不同,但对KOL构成一定的竞争,对很多用户来说,彼此也是互为替换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看,相比于知识付费课程,听书到底有着怎样的优势?

        其一,听知识类书籍的风险更低,出版社出版一本书,本质是一件高风险的市场行为,一旦一本书无法让用户收获到价值,那么其在中间付出的印刷成本、宣传成本、渠道成本都将血本无归,甚至高额亏损。因此,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必须通过编辑精心挑选、整理,来保证一本书的质量最大化,确保用户收益最高,以此来抗衡市场风险。

        但反过来看KOL知识付费,大咖生产成本接近于0,渠道成本为0,而平台也只需付出少量的营销成本,因此基本可以看成是0付出,100%收益。这样一来,意味着风险全部转移到了用户身上,要判断一个专栏的质量(因人而异),用户不仅需要投入金钱,更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很多大咖专栏课程在开设第二次时部分用户不再续订,原因也在于其不能在质量上满足用户。

        其二,听书的焦虑性更低,KOL知识专栏的属于固定时间的更新,而一旦用户没有收听,则很容易产生付费之后、自己没有认真学习的焦虑感。同时从内容层面来看,知识专栏的内容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每次的内容都依赖KOL随机生成,因此,很多抱着学习心态的用户,会担心自己错漏了一些关键信息,并为之焦虑。

        但有声书的书籍内容已经完全确定,其所有章节都已经书写完毕,用户可以随时想听就听,不会有错漏感,同时也可以随时退出,无需像看KOL专栏那样保持跟随状态,心态上可以更为轻松。

        其三,图书更为系统。KOL知识付费的最大问题,在于内容过于碎片化,其本质上更像是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音频版本,绝大多数专栏提供的只是零散的碎片内容,系统性更低。

        其四,书的时效性更弱,KOL知识付费专栏天然更带有媒体属性,用户永远对其新内容有渴望,例如吴晓波的专栏“听见吴晓波”在播放第二期时,就很少会有用户去订阅其第一期的内容。

        但是一本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出版的经典书籍,却在今天依然销售,经过时间的考验之后,更历久弥新,依然有着广泛购买群体。因此,大量的经典图书,正在借助于有声书的形式重生,冲击知识付费的市场。

        得到的知识付费专栏必然会遭遇一定的增长瓶颈,但是由于得到在大规模布局解读版有声书,因此后者将会是未来更为重要的增量市场。

        知乎live必然会遭遇挑战,同时知乎布局有声书相对较晚,而当前推出的读书会,也是在仓促应对当前趋势;作为后起之秀,还需解决版权问题。

        作为依靠樊登个人IP读书崛起的平台,樊登读书会在未来一阶段既有增长的潜力,又会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对手,例如知乎读书会、得到以及喜马拉雅的解读版图书、通读版图书等等,对其团队有着更大考验。

        喜马拉雅布局相对来说最广泛,如KOL专栏、解读版有声书、通读版有声书等,而其又将布局融入到会员机制,因此平台依然处于上升期。

        (陈香 摘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