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5月02日 星期三

    强化阅读氛围还需加把劲

    李明非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5月02日   05 版)

        又到4·23世界图书日。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我国读书界出现了许多可喜现象。倡导全民阅读,已经连续五年写进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还制订了“全民阅读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诸多鼓励阅读的政策和措施。各类读物总体销售保持增长,图书馆服务人次不断攀升;农家书屋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许多地方的书展和图书节人气旺盛,尤其是网络阅读势头强劲。这些均显示,我国倡导阅读的举措已初见成效;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重视阅读,充实知识,成为越来越多人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

        但是深入观察,还必须承认,我国现在的社会阅读氛围,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最明显的就是公众阅读量偏低。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及相关单位,对近几年主要国家人均年阅读量的比较: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美国50本,俄罗斯55本,以色列64本。我国为4.66本。另有网站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众多打工族,人均年阅读量只有0.7本。山东大学当代中国文学生活研究中心前两年做的调查,70%以上的中学生,一年阅读的古今名著少于20本。还有位记者不久前在南京地铁内做过一次现场问访,在被问的30位看手机乘客中,在收发信息的12人,打游戏的5人,看消闲节目的4人,看当日新闻的2人,查阅账户的1人,无目的信手翻点的2人,阅读书刊的4人。上述数据未必准确反映现实,但从总体看,我国公众阅读量偏少,这一点似乎可信。

        不仅如此,在社会阅读风气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表现在:

        一是阅读功利化。时下许多人看书,不少是基于短期功利的目的,如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考级、评职称等的需要。应试一过去,看书就没兴致了。书店里也多是教辅、考试指南、模拟考题这类书好卖。对待阅读,还存在一种“场效应”,就是跟风阅读,风过书弃。这些人平时很少主动看书,只是听说当下流行哪本书,或受热播影视的吸引,或表示自己对某本热门书也能评说几句。总之,为了某种临时抱佛脚的需要,赶场似的阵读一下,风过就放弃了。

        二是浅阅读盛行。如今生活节奏快,传播手段多。在微博、微信、微视频盛行的“微时代”,解构、缩写、速成式的文本,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导致阅读也日趋碎片化。肯静下心来坚持深阅读的人,明显少了,更多的人则满足于碎片化的浅阅读。上述山东大学的调查同时表明,在抽样调查的大学生中,对长篇文学名著感兴趣的,只占27%,如今各式快餐文化盛行,又推动了它与阅读碎片化这两者之间的互相促进。

        三是阅读娱乐化。受“娱乐至上”这股思潮的影响,现在不少人爱看玄幻刺激、多角情恋、戏说古人之类的娱乐书。而有些出版人,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也不惜降低图书格调,利用怪诞、煽情、整蛊、恶搞等手段来取悦读者,以至助长了阅读过度娱乐化的低俗倾向。例如网上出现所谓“标题党”,专门替图书取莫名其妙的怪书名,就是明显一例。

        四是“读书无用论”有变相回潮迹象。近几年因为城市就业压力大,学识高低,有时与就业率及收入回报率并不成正比,以至“多读书与少读书差别不大”那种旧观念又有所抬头。例如在农村,就有人觉得,读书升学需要经济多投入,而新毕业大学生工资又大多不高,升学还不如打工挣钱快。随着数字化新科技的发展,还有一些人满足于会上网,懂搜索,自以为只要点鼠标,什么事全知道,还需要去读什么书?

        上述种种异样的阅读状态,其产生原因来自多方面。有些是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伴生的,有些是互联网时代引发传播与阅读方式的变化,有些则是传媒舆论引导不力甚至误导所致。经过近些年的整治,上述现象中,有的如任性恶搞等低俗行为已受到遏制,有的还只是部分的苗头,更多的则是尚未彻底消除或时而出现反复。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民阅读的热情,营造热爱和支持读书的社会环境,除了在社会持续大力营造倡导阅读的舆论氛围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全力配合,在前期初见成效的基础上,采取有效行动,为推动阅读成风再加把劲儿。对此,笔者有几项呼吁:

        首先,再加大对原创的扶持力度。读物知识性及可读性强,内容吸引人,这才能激起人们阅读的欲望和耐性。如今已成为经典的那些作品,何以那么多人爱读?就因为内容丰富,故事感人。可见繁荣原创,是提升阅读氛围的最好支撑。在扶持原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阅读的评介与引导工作。现在仅文艺作品,若算上网络文艺,几乎称得上“海量”了。精品本来不多,又被大批“垃圾”或“准垃圾”混杂其中,弄得读者不知该选该读什么。如今报刊书评版,相对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存在刊期长、版面少、文章长、通俗性不够等问题。还要看到,有些原创起初并不太成熟,要经过评论和市场的考验后,才逐步演变提升为精品的。所以扶持原创与加强评介,应同时兼顾,使其互相促进。

        其次,要运用政策扶持,扩大书店阅读的功能。前几年不少书店停业,曾引起人们担忧。现在国家已出台许多政策,大力扶持实体书店,并取得成效,这当然是件大好事。不过我还想到,能否再加大扶持力度,让书店不仅卖书,还尽量提供便利阅读的环境。现在仍有许多书店不欢迎顾客只看不买,另外很多新书都加薄膜封套,只能看书名,不能看内容。有些图书大厦,转型后过分偏向休闲消费,如必须在那里喝咖啡消费才能坐下看书等等。其实来的都是客,买书看书都应欢迎。

        第三,广泛增设阅读网点。有数据显示,国土面积很小的以色列,全国有2万多所大小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所,而我国要46万人才有一所。建议城镇核批住宅小区规划时,要规定设立公益图书室的指标,农村文化站也要增点开放阅读。现在出版业图书年库存量超千亿元,其中不乏理论读本、通俗文艺、科普、励志等超印的书,这批书与其长久压库,何不免费或低价分发基层图书室。建议要把支持公益全民阅读的成效,列入对出版社的考核指标。

        最后,如今进入“微时代”,许多人钟情浅阅读。对某些内容健康的“快餐文化”,不宜笼统否定。出版物要有多层次,要精心设计更多高质量的浅阅读产品。先引发人们看书的兴趣,激发求知的热情,再加以引导和提升。出版社不能只埋头做书,要花大力气,有时还要舍得投入,积极参与培育社会阅读风气的活动。要会同或配合文化、教育、广电部门,办好像读书会、读书节、名著朗读、名家讲座、阅读交流等等形式的开卷品书活动。不要急于贪图一时之功,这类活动要持之以恒,才能对公众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读者阅读热情不断高涨,才会有出版持久的兴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