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姆洛夫位于捷克南部,距奥地利边境已不远,早先名气不甚响,近年始渐热火起来,1992年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成了许多赴捷游人的必去地。离开布拉格,相继走访库特纳赫拉、泰尔奇古镇后,便兴冲冲来到克鲁姆洛夫。我们在布拉格曾如此近距离亲近过捷克的伏尔塔瓦母亲河,此刻南行克鲁姆洛夫,又再度走近了这条斯美塔纳曾深情咏唱过的美丽河流。只因此段临近其发源地,到了上游,遂比布拉格河段更窄而浅,不妨说是山区的伏尔塔瓦河。
此番漫行克鲁姆洛夫,我们有将近整整一天,乐得缓步慢游,无须急赶。伏尔塔瓦河自南向北流淌,一路奔向易北河,恰在克鲁姆洛夫一带拐了个大弯。沿河而成的克鲁姆洛夫这一地名,据说即意为“河湾中的浅滩”,体现着她的地理环境特点。镇子由U形河套分隔作两部分,一是北侧山丘上的城堡区域,一为河套中被河流环绕的圆形旧城区,两者一上一下,颇易区分。
该镇自古为必经商道,经贸繁盛,战略位置也重要,长期受权贵势力觊觎。13世纪,南波希米亚贵族维特克家族开始在此建城、经营。14世纪转归当时最强大的罗日姆贝克家族之手,愈趋兴茂。随着德国移民大量涌入捷克,相继又有过哈布斯堡、埃根堡家族的染指,到18世纪后,克鲁姆洛夫城堡已由德国施瓦岑贝格家族所控制,德语一度成为镇上主要的交际语言。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完全占领,德国势力和影响更是嚣张一时。直至战后,当地德裔居民才悉数被逐,该镇全部回归捷克化。但不管怎么说,德国文化在这里的历史印记终还有见存留。
克鲁姆洛夫城堡建于山上,便于控扼交通要冲,它拥有40幢建筑,规模在捷克,仅次于布拉格城堡。循山路斜坡缓缓上行,且走且歇,移步换景,可从不同视角俯瞰老城。放眼都是成片陡坡形的红瓦房顶,山麓的伏尔塔瓦河仅二三十米宽,游人可挥桨泛舟其间。要说此间的山光水色,可真是美不胜收。我远远望去,城堡的围墙显得敦实厚重,犹如很多欧洲中世纪城堡一样,入口处门楣上镌刻有不知名的家族族徽,予人以淳美的历史沧桑感。从山下仰视,则见有高大的桥廊横陈在城墙与山坡间,既是城堡通往外界的桥梁,又是下层建筑的屋廊,带有优美的圆弧拱形结构。想来一旦山谷里发大水,也可经此泄洪,不致中断城墙内外的联系。
城堡最显眼的建筑,当推那座直刺青天的圆柱型城塔(捷语称Hradek),堪为当地最醒目的地标。初建时采哥特式风格,后又引入文艺复兴元素。如同这里城内外的部分建筑物那样,平滑的城塔墙面,竟以砖红、粉绿等色加绘了骑士图像和花卉、砖石纹样,建筑彩绘居然成了当地外墙装饰的一种特色。墙面不再显得单调。平面绘以明暗凹凸的砖石,陡增墙体的立体感,这让我想起了布拉格总统府侧旁施瓦岑贝格宫的饰墙,似出一辙,莫非也同样出自这一德国家族鲜明而执着的审美癖好?
城堡的主人很会利用建筑空间,城堡顶端平展的山巅坪场被辟作一片花园。这座花园类似我曾游览过的凡尔赛、维也纳和圣彼得堡的那些,也铺有精心修剪过的花圃草坪,百花争奇,树影婆娑,还不忘配了座壮观的瀑布喷泉,周边环以希腊诸神雕塑。城堡花园虽格局有限,无法同大地方的皇宫园林相比,但在这样的贵族领地中仍一枝独秀,亦属不易的了。
踱下城堡后,便转入旧城区。我们午间的用餐处,在一家位于旧城广场一侧、名为“上海饭店”的中餐馆。谁会料想到呢,这么个南捷小镇居然还有这般去处,华人同胞经营渗透的能力,不得不让人惊叹!旧城广场一向都是那些欧洲城镇的中心,居民聚散交流的所谓“公共空间”。其早先的规划大概肇始于13世纪,所有的道路都由广场辐射开去,在幽街窄巷充斥的镇上,此处可算得一块开阔敞亮的空间了。广场四周环绕着一幢幢三四层高的居宅,不少还都留有哥特式风格,以各具异彩的山墙面示人,底层各房之间则以骑楼式拱廊相接。
广场一侧,矗立着喷泉和一座石质的瘟疫死难者纪念柱。在欧洲城镇乡村,我曾不止一次地见过这种怀悼死者的纪念碑柱。不论参与一战、二战的阵亡将士,还是饥荒瘟疫、特别是黑死病的罹难者,凡涉大批生命丧亡的历史旧案,人家从来都很当回事,不但档案存留详实,而且必会心怀虔敬地建座公共纪念物,不致事过境迁、遗忘殆尽。这种看重生命的传统意识及其衍生的纪念物,我曾多次见到,很是让人感慨!
旧城广场及其附近一些小街上,分布着各色风味的餐馆和咖啡吧、小礼品店。纳鲁兹小广场上坐落着一家蜡像馆,帕尔干街则有手工业制品和建筑材料博物馆,透过如今这些林林总总的旅游品店铺,不难可以想见当年克鲁姆洛夫镇商业纷繁的景象。
跟在城堡所见一样,克鲁姆洛夫旧城区建筑的墙面很多也都饰有彩绘。高耸的教堂,最抢眼也是最出名的要数圣维特天主教堂,居处霍尔尼街,开建于15世纪初。它的八边形钟楼,带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那铜绿色尖顶,老远即可瞥见,犹如城堡区高挑的城塔,同是镇上的另一显著地标。还有方形五层塔楼的圣尤士德教堂,则是铜绿色圆穹葫芦顶的,身形雅致,色泽协调,也十分引人瞩目。圣维特教堂对面的玫瑰酒店建筑,原先曾为耶稣会教士们的宿舍,外墙伴有施瓦岑贝格宫那样的绘饰。玫瑰酒店前边的露台,视野宽广,鸟瞰镇街全景,可一览无余,也是镇上一方绝好的观景处。附近的原耶稣会神学院房屋,则成了现今的地方博物馆。
克鲁姆洛夫如同其他有些城镇一样,其建筑也有部分正面临新旧更替、利用历史遗迹古为今用的问题。例如,废弃了的教堂旧建筑,外观还不错,于是就有改造为餐馆的。镇上还有圆柱体形的旧城堡塔楼,带有红瓦圆锥形屋顶,属东欧常见的那种,建于16世纪头上,似乎也改作了仓库之类。镇上的老建筑确实不少,沿拉特兰街走到头,便是建于1602年坐落在古城墙边缘的布捷约维采门,出门即出城了。由地图上看,出城的路延向东北,通往布捷约维采方向去的。捷克的这种老城门与中国的相比,城门上部也有城楼,却很高大,圆拱形的,带有四棱锥形尖屋顶,完全的石结构。城楼本身即一堡垒,可防外部攻击。布捷约维采门城楼连同城门墙体及周边房屋,都涂成了醒目的红黄相间之色,不似中国城楼的单纯砖灰色。
还有一个去处也不妨一提,那就是我们曾进入并消遣过一段时光的所在,五星十字军骑士团修道院的特拉明小花园。花园入口处的门楣上挂着由四个V构成的马耳他十字架与一六角星的黑底盾型徽记,这或许意味着该修道院的背景可溯及同马耳他骑士团的某种渊源关系。而所谓马耳他骑士团,亦即11世纪初建于耶路撒冷为朝圣者服务的医院骑士团的延续,他们在14世纪开始控制希腊人的罗得岛。16世纪该岛被奥斯曼帝国侵占后,骑士团移驻马耳他岛,遂称马耳他骑士团,也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耳他十字架造型。一般说来,马耳他骑士团的历史遗址相当少见,我这是首度见识。如今竟能在捷克亲身接触到并漫步其间,还是颇为新奇的。尽管以往讲课时会涉及十字军三大骑士团的相关内容,但具体涉及其中的延伸乃至马耳他骑士团的细节方面则极少,更遑论可能置身其间直接体悟一二了。
修道院的主楼不乏沧桑感,像煞某座老电影的外景场地,但格局则颇清新,米墙红瓦的色彩搭配十分赏心悦目。由于修道院僻处城镇一隅,游人不多,倒显得分外宁静,草坪绿荫,更添环境的清幽,坐着靠着发呆,横倚竖躺,怎么随意怎么来,自是难得的选择。人生恰似赶路,总在匆促急赶之中,能心无牵碍、排除杂念地静处一阵,发会儿呆,也算是种奢侈和享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