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迟到的读书

    孙建清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4月25日   03 版)

        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之人,在我的心目中,读书人应该是有一定学问的,我哪里有什么学问呢,所以缺乏自称读书人的底气。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没有多少书可读。

        长大后,下乡当兵进工厂,成了家,成了地市报人,家里当然有了一些藏书,但是也没怎么买书。实话实说,怕花钱呗。那些年,宁肯多吃口肉,也不舍得花钱买书,总觉得肚子比书重要。还有一个原因,我总以为,手头的报纸杂志足够我读的了,实在没有必要再买书。因此而言,几十年来,书读的不多,基本上是在读报。因为我是做新闻的报人,我可以斗胆称自己是一个名副其实不折不扣的读报人。读报是我工作,是我的职业。平时外出开会出差包括旅游,只要到过的城市,都尽可能去图书馆走一遭,并光顾一下当地的报摊;一度我还染上了收藏报头的癖好,拼命收藏报纸。另外,我有着无孔不入的投稿经历,见识了全国各地的报纸,因此我这个读报人应该不是浪得虚名。

        真正有书可读的日子,也就在这近五六年里,准确地说,是从女儿读博开始的。家里出了做学问的,买书几近成了职业病,藏书可想而知。现在,家里书与日俱增,这些书恐怕我一辈子都读不完。如今我虽然仍在读报,但更多地的是读书。从读报到读书,不是我要把失去读书的时间夺回来,不是我多么用功,纯粹是心痛书。此话怎讲?你想,那么多书整整齐齐地躺在书橱里睡大觉,多可惜呀!不管是谁买的,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是花了父母的血汗钱买来的。我在想,不管孩子看不看,看多少,我发誓要一本一本地读一遍,读得懂要读,读不懂硬着头皮也要读,权当家庭读书“接力”二次利用吧。

        读报的时代,好处真的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哪里出了车祸,哪里发生井下冒水,哪个官员落马,世界上哪个国家战乱,倒是头头是道了如指掌,只是写的东西永远摆脱了“短平快”的时评罢了。这些年,我在恶补文史哲方面的书,尤其文学类的书,我不是刻意读什么书,完全是“就地取材”而已。我先后读过袁行霈版、游国恩版的《中国文学史》,并抄录了几大本的笔记资料。读不读书,大不一样。我明显感觉有一些变化:一是文史知识多了,知识面扩大了,过去知道的多是范长江、邹韬奋,如今虽没有言必称希腊,但也张口陈寅恪闭口王国维了。二是写的东西力图学理性强些,晓得使用学术语言,字里行间经常煞有介是地“蕴含”“构建””文本”“张力”,显得比以前有学养了。三是投稿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开始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学习时报、国学网等学术媒体投稿,一个草根写手硬要向学院派学术圈哪里挤,都是读书多了胆子大了的结果。总之,读书确实可以尽快增加知识涵养,有效提高文章的深度。

        家里出了“书虫”,祸害了家里很多钱,但我也因此“因祸得福”,着实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不过只是读的有点晚了,不免有点遗憾。鲁迅把读书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我应该属于后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