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4月11日 星期三

    译者感言

    万物有情:一种新的宇宙论

    陈英敏 刘玉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4月11日   18 版)
    《万物有情论:怀特海与心理学》,[美]约翰·布坎南著,陈英敏、刘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39.00元

        与怀特海及此书结缘已逾十载。2005年的金秋时节,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王治河老师陪同本书的作者布坎南博士远渡重洋,来到山东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在这次交流中,“怀特海”和他的“有机(过程)哲学”第一次进入耳畔。也就是缘于那一次的契机,受布坎南博士的信任与委托,将他的这本书翻译到中国。

        有道是“十年磨一剑”,一本书翻译十年,也是始料未及的。之所以如此,源于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内容之艰深,语言之晦涩。在《万物有情论:怀特海与心理学》一书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试图将怀特海的哲学思想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彼此印证,相互支持。对于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译者而言,哲学知识的匮乏使得在翻译哲学部分的内容时常常捉襟见肘,山穷水尽,更何况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深邃,博大精微,形而上学,使得翻译过程更加举步维艰,经常边读边学,边学边译,甚至全部推倒重来。但之所以没有放弃,咬牙坚持下来,除了不能辜负布坎南先生的信任和个人的承诺外,还在于这本书的大胆尝试与新颖的观点无论对理解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还是从事心理学的研究都是大有启发的。尤其对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译者而言,更关注此书的心理学意义。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1879年,心理学开始摆脱传统的主观思辨的研究范式,转而采用自然科学领域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的精神活动,被看作是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方法的变革使心理学获得了独立与繁荣的同时,也逐渐曝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唯科学主义、方法中心、还原论、决定论、二元论及过分强调元素分析的方法等,使人的心理被物化、机械化、被动化、分裂化……人性被误读,心理学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一度成为一门“危机的科学”。现代心理学的危机其实质是西方现代理性精神,即人类中心主义、二元逻辑思想、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极端发展的恶果,说到底是一种哲学的危机,一种文化的危机。心理学要走出危机,摆脱困境,一是要从心理学内部自我反思、自我超越;二是要积极寻求外部资源,如哲学的启示与支持。

        布坎南博士在《万物有情论》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该书中,布坎南博士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为切入点,不仅分别阐释了过程哲学与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而且尝试把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超个人心理学结合起来,一方面用来自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补充和廓清怀特海的宇宙论和哲学,为其理论提供证据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运用过程哲学提供的一些方法对来自超个人领域的证据和理论进行了阐明、解释和评价,为超个人心理学的洞见提供了一个逻辑一致的、资料丰富的基础与可供参照的理论框架,并对所有传统心理学的问题均有所启发。两种观点相互交织,相互支持,互惠交融,彼此增进。虽然作者的某些观点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但正如怀特海所言:“没有全部的真理;所有真理都是一半的真理。想将之当作全部的真理就是在扮演魔鬼。”因此,无论是否认可书中的观点,布坎南博士的这本著作至少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主张万物有情的宇宙论。这是一种我们时代所极度缺乏的宇宙论,一种有意义的宇宙论。

        按照这种宇宙论,万物有情。宇宙不是被视作死物质的堆积或机械的组合,而是看作是情感的海洋,“感受”(feeling/prehension)贯穿于整个世界之中,存在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中,因为构成自然的基本单位是有经验的、有情感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动在。在这样的世界中,正如歌曲《风的颜色》所唱的那样:“岩石有生命,树木有灵气,万物皆有名。”人自然也活得像人。万物有情论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从根本上克服了心物对峙,主客对峙的二元论,消解了现代西方哲学家在人类与自然之间人为设置的高墙。这意味着,大自然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自己的身体是自然的部分,我们自己的意识经验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自然万物与我们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这是一种相互依存、荣辱与共、血肉相连的内在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然万物是我们的血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该有一种感情上的关怀。这也就从根底上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作为过程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万物有情论最大的一个理论贡献是为我们关爱他者提供了本体论的支撑,为生态环保运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硬的哲学基石。

        而在作者看来,缺乏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宇宙论“是当前世界危机的主要原因”(196页)。

        这方面,现代机械世界观难辞其咎。按照这种基于科学还原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构造的世界观,构成自然的基本单位是全然没有经验的,是不能自我决定的。“自然只是个乏味的东西,无声,无色,无味;唯有质料在无止境地,无意义地往来倥偬。”(第7页)显然这是一个被“祛魅”了世界。“祛魅”后的世界里,自然成为僵死、无生命力的“空洞实在”,世界的神秘之美被消解了。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世界变得荒漠化了。留下的只有“空洞的存在”。这种“荒漠化”和“祛魅”的结果就是物质主义的横行无忌和虚无主义的四处弥漫。表现在社会心理上就是自私自利盛行,“焦虑和孤独感弥漫”(第197页)。

        在这这样一个袪魅的宇宙里,不仅动植物生存艰难(想想大量动植物物种的急剧消失),就是人类自己也无法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地方,更无法安顿自己的情感和灵魂。

        而将离家出走的人类“重新置于作为我们家园的宇宙”,帮助人类重返美丽的家园,则是这种万物有情论的终极关切。(第196页)

        正是作者书中所勾勒的美好愿景以及挑战困难的勇气与探索新知的态度使得我们坚定信念,排除众难,努力坚持了下来,希望布坎南先生的洞见与我们的努力能够与更多的对未知世界抱开放态度的读者朋友一起分享,一起思考探索,倘能如此,这十年的坚持也是终有所值的。

        按照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观点,整个宇宙“是一种面向新颖性的创造性进展”,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的。而创造是和观念历险紧密相连的。怀特海认为,“纯保守的力量是和宇宙的本质相抵触的”,“一个种族要保持它的精力,就必须……敢于跨越以往稳健保险的成规。没有冒险,文明就会全然衰败”。这里的冒险并非是激进主义者的冒险,而是“对新的完美的追求”,是一种观念的冒险,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享受与审美的过程。

        而按照布坎南的阐释,“所谓冒险,就是转变我们自己,转变我们的文明,以便创造出一种文化和人的新型关系,一种与我们的地球母体的有机关系,一种对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新感觉”(第197页)。

        希望这本译著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这种“冒险”的快乐,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倘如此,足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