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使女的故事》放映赏读会”近日在京举行,作家徐则臣、梁鸿、张楚以及上海译文出版社《阿特伍德文集》总策划人黄昱宁等围绕“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作了深入交流。
梁鸿说,阿特伍德是一个非常关注女性问题,女性立场特别鲜明的作家,她的很多作品如《别名格雷斯》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当女性不再是人,而是作为工具,是怎样一种情形?《使女的故事》对这个问题作了探索。作家引导我们思考男女关系里面隐藏的权力关系,非常深刻。”她说,这部小说构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形态、制度形态,并呈现其对人的摧残,读来触目惊心。
徐则臣认为,阿特伍德是一个技术上非常过硬的作家,“她的长篇,从早年的《可以吃的女人》到后来的《别名格雷斯》,每一部在结构上都不一样”。阿特伍德还是一个具有思想家特质的作家,所以有人说她是理念先行,但“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可能都是理念先行的,当然,最差的小说也可能是理念先行的”,“她的小说,思想上、结构上很了不起,细节也非常漂亮”。
“在门罗获诺贝尔奖之前,阿特伍德这个名字几乎是加拿大文学的代名词。在她出现之前,加拿大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阿特伍德诗写得很多,又几乎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理论做得也很好,确实非常了不起。”黄昱宁说。
《使女的故事》创作于1984年。小说虚构了基列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女性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