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3月14日 星期三

    两会传真

    张颐武委员:应注重文化“走出去”的实效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3月14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其中,文化“走出去”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实绩,彰显了中国发展的成就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家对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当下文化走出去的状况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是‘走出去’的实效还不强。”张颐武委员说,一对文化“走出去”的实际效果缺少必要的评估,对传播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情况没有很清晰的观察。一些活动注重表面的影响,缺少具体的效果。对外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不适应国际文化传播的要求。对外文化传播大多数是单向的,而不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的,对外话语缺乏感召力、渗透力,造成对外文化传播“讲不出、传不开”,文化传播的实际效益被打折扣。二是主要依靠政府支持的文化交流、对外宣传,在文化对外贸易和文化对外投资方面还比较薄弱,文化贸易仍处于逆差状态,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产业群和骨干企业还不够多。文化“走出去”的层次总体较低,文化精品和文化核心内容还没有对世界文化产业形成关键性的影响,很多“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三是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同行相比也呈现出较大差距,一些文化企业对“走出去”主观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对“走出去”的政策也了解不够、运用不足。四是在传播的路径上,存在着重欧美轻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接受对象上以华人华侨群体等为主,而对所在国的主流社会传播不足等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张颐武委员建议予以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一是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对文化演出、交流活动等进行统筹安排,更好地促进文化“走出去”的展开。二是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支持和激励的机制。对支持“走出去”活动的资金的投入应注重实效,以设立“文化交流基金”的方式,或以国家艺术基金为平台,采取政府部门招标等方式建立完善的评审等机制,汇聚政府、企业和资本力量,为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和项目支持,每年推出若干个扶持项目。三是为加强政府与企业及各类学术、文化机构间的沟通,促进文化“走出去”,应建立文化“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和国家的不同的文化性格、外交关系,有针对性地输出文化品牌资源,形成文化走出去整体规划线路,对大型活动的落地等形成有针对性的方案,形成“资源对接、路径可行、定点定向”的策略。这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评估机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