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3月14日 星期三

    胡秋原执掌福州“人民日报”的历史真相

    裴高才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3月14日   05 版)

        台湾老作家胡秋原(1910-2004年),生前曾参加了反蒋抗日、促蒋抗日与拥蒋抗日的全过程。可是,有关参加“福建事变”(又称“闽变”)出任《人民日报》社长一事,他却始终讳莫如深。

     

        “福建事变”的号角,是由胡秋原主导的十九路军的舆论机关吹响的。叙介十九路军的舆论机关,可追溯到上海神州国光社。那是1928年,著名书画家黄宾虹将自己经营的出版社——上海神州国光社,卖给了著名爱国将领、十九路军领袖陈铭枢,使之成为十九路军旗下的新闻出版机构。尤其是著名诗人王礼锡担任总编辑后,该社一路风生水起。九一八事变后,胡秋原弃学抗日,加盟该社编辑《读书杂志》,他以“自由人”身份会同王礼锡一道,参加“文艺自由论辩”,以及开展中国社会史论战,蜚声中国文坛。接下来,“神州”与《读书杂志》遭到国民党当局查禁,王礼锡被解职,由胡秋原继任总编辑。到了1933年6月,随着杨杏佛被暗杀,“神州”的灵魂人物胡秋原转赴香港、福州,筹划、主持“闽变”的舆论机关。

     

        “闽变”的导火索是因为南京政府与日本订立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其后,1933年10月26日红军与十九路军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1月初,“闽变”的司令部由香港移师福州。作为十九路军领袖人物陈铭枢的“文胆”,胡秋原以“临时宣传委员会”宣传部主任兼新政府机关报《人民日报》候任社长身份,正式接管《福建民国日报》与《国光日报》。

     

        84年前创刊的福州《人民日报》与现今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只是报名巧合,并无承接关系。福州《人民日报》是整合《福建民国日报》《国光日报》而成的“闽变”主要舆论阵地。《福建民国日报》是国民党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的机关报,《国光日报》则是十九路军来福州后创刊的报纸。之所以将它们改造为《人民日报》,是因为事变的新政府为“人民革命政府”,新组建的执政党为“生产人民党”,十九路军即改为“人民革命军”。亦即新政府的党、政、军、学等均彰显“人民”特色。

     

        胡秋原抵达福州后,即旧瓶装新酒,以《福建民国日报》与《国光日报》的名义编发稿件,为发动事变制造舆论。其中《福建民国日报》发表的重要文章包括:11月1-7日发表了社论《中央政局变化和福建民众》《中日新局面中之福建民众》,以及《谈苏俄十月革命》等。17日至19日,旗帜鲜明地发表了《蓝(指蓝衣社)祸》《统一革命战线》《讨蒋救国》《参加人民大会》等社评。从而,使《福建民国日报》向《人民日报》自然过渡。

     

        时至1933年11月20日,胡秋原正式以《人民日报》社长走到台前。他会同一班人一面在当日的《福建民国日报》休刊号上,发表了《讨蒋救国人民大会今晨举行》和《祝人民大会》文宣;一面广而告之:人民日报社辖《人民日报》《人民晚报》与期刊《革命政权》。同时,将“先声通讯社”更名为“人民通讯社”,将福州广播电台更名为“人民之声”广播电台。《厦门民国日报》也改名《厦门人民日报》出版。“人民之声”自11月20日起率先发声,正式播出了“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召开的重大新闻。

     

        《人民晚报》于11月20日下午在福州东街创刊。创刊号第一版刊登头条新闻是:本日全国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情形详纪: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演说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宣言全文;同时报道称,人民革命领袖陈铭枢先生来闽以来,忙碌异常,积劳成疾,致本日大会,未能出席参加。第二版刊登主要内容包括人民革命政府明日产生;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所属军队、文化、行政机关、自在正式改组之列等。同时,用通栏大标题公告:民国日报社改称人民日报社、胡秋原任社长等。

     

        福建新政第一天,报纸与电台一同发声,相得益彰,有声有色。《人民日报》虽然当天没有出刊,但《福建民国日报》的休刊号,即是《人民日报》的班底编纂,发出的是“人民”的心声。如刊发了社论《祝人民大会》和胡秋原起草的《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等。

     

        11月22日上午9时许,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会在福建省政府礼堂举行了成立庆典。政府主席李济深和委员陈铭枢、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戴戟、黄琪翔、徐谦、李章达、余心清、何公敢等宣誓就职。新政府下设“三委二部一院一局”。“三委”即军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军委”由李济深兼任主席,蔡廷锴为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文委”主席由陈铭枢出任。“文委”始设教育行政、民众训练、文化宣传和政治训练四部。经陈铭枢指定,由胡秋原任文化宣传部主任兼《人民日报》社长。

     

        胡秋原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的主要舆论工具的喉舌作用,发布革命政策、报道革命活动、宣扬革命成果,集新闻、公文和理论于一体。经核对,《人民日报》从1933年11月21日至1934年1月12日,前后53天,出刊51期。因为12月1日庆祝革命政府成立放假,1934年元旦、1月2日放“国假”,共休刊3天;12月2日只出版“号外”和“特刊”。在所发的48篇社论中,署名胡秋原的有9篇,占19%。

     

        局面打开后,胡秋原自12月12日起专任文化宣传部主任,由王亚南接任《人民日报》社长。胡秋原与王亚南早年是留日好友,他们曾在东京成立了一个编译社——“白沙社”。他们翻译的丛书,大都是交由神州国光社出版。此次,他们再度同事,二人既分工又合作,配合默契,有条不紊地开展文宣工作。如重大社论与重要活动的报道由胡秋原把关,王亚南与彭芳草具体负责报社的日常事务与笔政。在王任社长的前二十天里,该报主要报道新政府开展的政治、外交、经济等工作。尾期的十几天里,《人民日报》主要报道蒋介石派飞机狂轰滥炸,人民政府下令讨伐以及人民军的军事行动、后方民众的支前活动等。同时,每天一篇社评,如胡秋原的《防卫与进攻》,朱伯康的《肃清买办资产阶级前卫流氓法西斯蒂》等。

     

        胡秋原执掌的抗日反蒋“人民”媒体,虽然前后只有72天,但声噪中外,为后来的逼蒋抗日产生了积极影响。可是,胡氏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退居香港后,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欧美四年,长女也早夭。时至1962年10月,李敖在《文星》杂志发表了一篇《胡秋原的真面目》,内容提到胡秋原参加“闽变”经过,结果二人进行了一场长达四十年的跨世纪笔墨官司。这是不是胡秋原避称“人民日报”的难言之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