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2月28日 星期三

    狗年话狗:中国文化中的“汪星人”

    陈民镇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2月28日   13 版)
    河南南阳王庄东汉墓所见畋猎画像石
    甲骨文中的“犬”字
    “犬”的字形演变(据《字源》)

        狗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一言两语所能道尽。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相应的狗文化亦不相同。

        前些时候,为了迎接中国新年,法国的时尚品牌迪奥(Dior)推出带有“狗”字的红包和帆布鞋,但在中国人看来总感觉哪里不对。这一现象,便反映了中西文化间的鸿沟。

        汉族多以狗为卑贱、谄媚、凶残的代名词,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人模狗样”“狗急跳墙”“狐朋狗友”“鸡鸣狗盗”“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之类的成语、谚语,都有贬义。但在苗族、瑶族、畬族、黎族、满族、赫哲族、裕固族、珞巴族等民族心目中,狗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古代的“盘瓠”“犬戎”传说,便记录了某些民族尊狗为祖先的情形。

        狗即由灰狼驯化而来的家犬,是“六畜”之一。“六畜”之中,牛、马、羊是从中亚、西亚传入的舶来品,猪、狗、鸡则属国产。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狗都是最早出现的家畜。这是因为牛、马、羊、猪、鸡均为新石器时代以来农业、畜牧业的产物,而狗的驯化则伴随着狩猎的生产方式,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开始。崇奉狗的民族,大多在历史上依赖狩猎。汉族不待见狗,除了因为狗不够高冷、依附性过强、有“不良习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农耕社会中,狗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十分关键。

        目前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狗,发现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的南庄头遗址,距今约一万年。但它仍不是最原始的家犬,狗的驯化史当需进一步上溯。稍后的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一批距今8500年左右的家犬。其他国家的材料相对更早,如以色列北部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人狗合葬墓。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试图从基因入手复原狗的家谱,但不同研究团队所得出的结论差异很大,狗的起源地有中国南部、中东、欧洲、中亚等说法,时代则有距今一万多年到距今三万多年的跨度。

        甲骨文以“犬”表示狗,但没有发现“狗”。有文章说甲骨文中已有“狗”字,并不正确。“狗”的本义是小狗,后来用来指代“犬”。《说文解字》引述孔子的话说:“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犬”字正象狗之形。甲骨文的“犬”,基本上是腹部内收、尾巴上翘,或左或右侧面“站立”。甲骨文中的“犬”字和“豕”字有些相似,但“豕”所表现的形象鼓腹垂尾,与“犬”有别。狗的尾巴可以上举,而狼以及其他犬科动物的尾巴则是下垂的,“犬”字所见狗尾正作卷曲状,生动表现出了狗的这一重要特征。因为甲骨文左右无别,所以狗的姿态有左有右,并不统一。而甲骨文中包括“犬”在内的表示动物的字形,大多直立,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商代或更早已有简牍的证据——古人为了迁就简牍的条状形态而不得不令字形纵向发展。同时期的商代金文,用作族徽或氏族名的“犬”则是四肢着地,不再悬浮于空中了。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犬”有的用作官名,如《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28316:“其比犬口,擒有狐。”该官职职掌畋猎,也参与征伐。有的用作方国名或人名,如《合集》6812正:“令多子族比犬侯。”但大多还是用于祭祀,如《合集》1621正:“贞:燎三犬、三羊。”《合集》32775:“十犬又五犬,卯牛一。”《合集》32698:“惠犬百,卯十牢。”与此相应,殷墟遗址中无论是贵族墓还是平民墓,往往有狗殉葬。殉狗是商人的重要葬俗,该现象也见于秦人墓葬,这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所揭示的秦人祖先自商奄西迁的线索相合。

        狗在早期中国具有特殊的宗教意涵。贾湖遗址的狗都被有意识地挖坑掩埋,或许是犬牲的先导。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犬牲流行,或殉葬,或祭祀,或用于建筑、城墙的奠基。《周礼·秋官》记载了一种叫“犬人”的官职,主管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瘗亦如之。凡几珥沉辜,用駹可也。”“献祭”的“献”字便与犬牲有关。《说文解字》云:“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礼记·曲礼下》亦云:“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因此,诸如二里头文化、殷墟文化墓葬中的狗,都不能简单视作墓主人的生前宠物。

        《礼记·少仪》云:“犬则执绁,守犬、田犬则授摈者,既受,乃问犬名。”唐人孔颖达在此基础上指出:“犬有三种: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厨庶羞用也。”说的是狗分为“守犬”“田犬”“食犬”三种,这也是除犬牲之外,狗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另外三个重要角色。

        “守犬”即看门狗。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耕社会中,看家护院恐怕是狗的最重要职能。中国本土的狗被称作“中华田园犬”,“鸡犬之声相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正是田园生活的写照。“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永远是家的忠实守护者。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约5000年的房屋模型,屋子的四周刻画有狗,可见当时狗已担负起看家护院的职责。

        “田犬”即猎犬。参与狩猎是狗的最初使命,在农耕社会中,狗的这一职能得以延续。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字,上面是“兔”,下面是“犬”,表现的正是一只狗在追逐一只兔子的情形。过去大家把它们看作两个字,裘锡圭先生指出该字是“逐”字异体,文义乃得贯通。《吕氏春秋·贵当》载:“君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强调了猎犬在狩猎中的关键作用。古代有专司猎犬的官职,如甲骨文中的“犬”便司职畋猎;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的杨得意,担任的官职叫“狗监”,即管理猎犬的官吏。《诗经·秦风·驷驖》载:“輶车鸾镳,载猃歇骄。”说的是秦襄公畋猎出游的盛况,“猃”与“歇骄”均为猎犬。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东汉武梁祠、河南省南阳市王庄东汉墓画像石中,均可见古人携犬狩猎的生动场景。

        由于中国家猫的历史较短,古代的狗还是捕鼠能手,“狗拿耗子”绝非“多管闲事”。《吕氏春秋·士容》载:“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当时有“相狗”的职业,负责品鉴狗的优劣,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西汉墓便发现有《相狗经》的竹简。相狗者指出,良狗志在“獐麋豕鹿”,但如果束缚住它的后腿,便会去乖乖捕鼠。这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利用狗来捕鼠,而这一技能实际上源自狩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郪江镇的汉代崖墓中,有一幅浮雕表现的便是一只口衔老鼠的狗。据《魏略》记载,曹操将因犯罪而解官的丁斐比拟作捕鼠的狗:“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这一方面看出曹操惜才,另一方面也可见三国时期负责捕鼠的便是狗。直到南朝时期的《幽明录》,仍记载以狗捕鼠的故事。

        与猎犬相关的还有军犬。甲骨文中的“犬”官负责畋猎,也参与征战。古代的畋猎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军事的预演。古代波斯、埃及、斯巴达、迦太基等均有以狗参战的现象,中国古代则有叫“狗附”“犬铺”的军营警备设施。在先秦随葬的车马坑中,有车有马有狗,可谓标配,“犬马之劳”或由此而来。敦煌汉简第1985号载:“西部候长治所,谨移九日卒徒及守狗当廪者人名各如。”可见“守狗”也活跃于汉代的边防军营之中。

        “食犬”即肉狗。南庄头遗址的狗骨较为破碎(这一现象广泛见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当是先民食用的结果,中国的食狗之风,至迟要追溯到万年之前。战国秦汉时期,吃狗颇为流行。隋唐以降,狗逐渐淡出了古人的餐桌。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虽然狗担负着警卫、狩猎等职能,有时仍不得善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食狗之风有不同表现,乃至延续至今。

        除了实用功能,中国古代的狗也逐渐扮演了助兴娱乐的角色(尤其对于上流人士)。或者将狗训练为斗狗,或者豢养为宠物。现如今,随着生活的改善,以及受西方观念影响,宠物狗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狗”成了“狗狗”“汪星人”,人与狗的关系愈加亲密,狗的形象也在悄然转变。

        从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从蛮荒走向文明,狗始终陪伴人类左右,不离不弃。其间有误解,也有相互的依赖共存。人与狗逾万年的友谊,仍在书写新的篇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