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一个去“蔽”存正的艺术典范

    杨建民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1月31日   15 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我国古代的有名篇章,它出自《战国策》中的“齐策”。由于其写人记事,手法高明,说理言事,取譬确当,富有逻辑力量,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瞩目。今天我们见到的多个古典文学选本,此篇大都入选;我国清代的著名选本《古文观止》,它也名列其间。《古文观止》的编者,不仅在文章间指示其表现手法,结尾处,还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夸赞此文:“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堪,正欲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古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参考。可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篇数千年前的篇章,到底有哪些高明之处,有哪些文章之美?它包含了怎样的服人的情理,以及它还能给我们哪些有价值的启示呢?我们不妨做一点探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人物之正,人物之美。这“正”,是由“美”引起的。文章开笔,便写到邹忌之美:“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貌美,就难免有些自爱;自爱,又有些不大自信,所以就有了与妻妾及友人的谈论:“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这一节,一般看去,应该是邹忌越来越自信的过程。因为无论妻、妾、客人,都异口同声。从叠加效应和一般推论,似乎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己比徐公美。可从后面文章看,还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邹忌愈来愈疑惑的过程。否则他可以十分满足,沉浸在自己比徐公美的结论之中。

     

        故此,他在第二天见到徐公后,就有了撇开他人结论的自我审度:“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表面的审度之后,在一些人,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或嫉恨徐公,或埋怨妻、妾、客人。邹忌不这样,他由此开始了究诘地思考,并得出自我的理解和判断:“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读到这里,笔者觉得邹忌是一个总能站在他人立场思想的人,不偏颇,不迁怒,从这个角度看,由品貌到品格,他是一个很“美”很“正”的人。

     

        邹忌之外,此时的齐威王也是一个能够听取意见,有错必纠,闻过则喜的有威权的“正”人。下面的文字可以证明。邹忌在想通这些问题后,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国度,想到了大王:“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尽管邹忌官尊为齐相,可在威王面前说这一番话,说“王之蔽甚矣”(你被蒙蔽得太深了),即使今天看,还是含有指责的意味,说起是很冒昧的。

     

        可齐威王并不见怪。“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所以说威王“正”,是他不仅能接纳邹忌的看法,还能采取方法解决受人蒙蔽的问题。“当面”“上书谏”“谤讥于市朝”的声音,许多肯定绝不好听,可威王不仅听进去了,还采取了有力的解决措施。因此,这些批评声,便由当初的“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再到一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听到、听取了大家的“谏言”,解决了国度出现的问题,齐国因此而变得强大:“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看看,由于内政修明,国家强盛了;通过朝廷的善政,国内得以治理,就可以将外部势力折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该是多么令人感慨的结果呵!

     

        笔者在此格外强调一个“正”字,是觉得我们几千年前的祖先,是那么善于从“正”的方面去思考和理解问题,理解人。邹忌虽然听到了一些“假话”,可他能从实际出发,明晓自己的身份、权力可能带来的使人偏爱、畏、有所求的不良结果,而不是把责任简单推给他人,去责难他人,以维护自己的所谓颜面。这一点,齐威王也做得很好。当他听到邹忌说自己被“蔽之甚矣”的逆耳之言,并没有首先觉着自己的权威受到攻击和威胁,对邹忌不满而排斥,而是觉着这些话从大局出发,有道理,首先肯定其为“善”,继而颁下鼓励人们为国家考虑之“令”,让大家充分提意见、建议,使自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际中去加以解决。人们关心这个国家,大大强过几个大臣和自己的局限。这样的胸怀和大局观,从好的、善的方面去思考和理解他人,笔者以为就可以称之为“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十分善于写人。譬如比邹忌更“美”的徐公,在文章中一直没有正面出现,也没有对他的“美”详加描述。可在邹忌之美的映衬下,他的“美”便足够令人想象了。这等侧写手法,在今天看仍相当高明。该篇在融理于事方面,也十分突出。它从邹忌谈美、论美、比美这些似乎十分具体,又非常个人化的事情说起,居然得出了受“蔽”可能导致国家不稳不盛的大道理来。这篇短文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有名的成语:“门庭若市”,形容求谏令下之初,来进言者熙熙攘攘,如同市集般的情形。此外,这篇文章受到人们长期瞩目,笔者以为还与其中的逻辑力量有关。譬如邹忌感知自己听到假话时,对妻妾客人的心理推衍是十分确切的;随即,他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齐威王也“蔽甚矣”的结论。这里运用的推理方法,环环相扣,形成合乎情理、难能动摇的逻辑线索,让人们赏读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这应该是此文流传千古的内在骨骼支撑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