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在“自我”与“他者”的跨文化实践中拓殖

    吴翔宇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1月31日   19 版)
    《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谢淼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定价52.00元

        国内外第一部全面探究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传播和接受的学术专著。

     

        在《世界·文本·批评家》一书中,萨义德曾指出,文化能够传播与交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一个源点或者类似源点的东西,其次是横向距离、接受条件和融通过程。在萨义德这里,满足了上述条件,文化间的“访问”和“旅行”就能真正抵达跨文化对话的深层,并以此来审视自我和他者,感悟文化间的“隔”与“通”。可以说,这对于探究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与研究是有方法论意义的,因为这种研究思路所开拓的领地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元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意识到文化间的这种流通远非萨义德所说的线状传播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一个网状结构。谢淼的《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不是将中国当代文学视为一个强势的“源传统”,而是将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置于德国汉学视野下予以全方位地考量。该著从德国大学体系内外的译介者的交叉互动、德国汉学组织结构的运作传统入手,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译介的路径与具体过程。由此,一个动态的德国汉学语境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研究就建立起了关联,这也克服了萨义德关于文化间的交流从起点到终点的单向形态。事实上,异质文化只要一接触,彼此之间的互渗就不可避免,而这种互渗则是用“起点—终点”这样的图示无法准确予以概括的。

     

        毋庸置疑,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和研究是充满着争议的,既有被接受的好评,也有遭致诟病的批判。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这个“他者”而言,德国汉学界最初看重的是其社会学“史料”价值,而非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德国汉学界认知自我和他者的思维特质,这和鲁迅所谓的“入于自识”的说法是一致的。毕竟对于他者文化的接受离不开自我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的潜在影响,并最终体现在文化过滤的具体过程中。这种从自我的因素出发去探求与外部世界的深刻关联的意识,让德国汉学家的译介与研究自觉地打上了本土的、民族的文化印记。在分析被容纳和被批判的两种“德国式”的接受时,谢著着重深掘了这两种接受模式背后的文化动因、思维形态等深层涵义。透过两种完全殊异的接受命运,我们既可以探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特性和存在的问题,又可以藉此来透视德国汉学界乃至德国文化界的社会风尚和精神特质。这显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拓进与增殖,其意义不容忽视。

     

        就译介和研究异域文学而论,译介和研究的对象、方式、取向本源于研究者内在的文化传统,也深受外在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结构的影响。因而,要系统地探询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和研究议题,有必要将中国当代文学在德的译介与研究所受的内外影响开掘出来,以此返归其具体的文化生成场域,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丰富图景。在这方面,谢著的深刻性在于,它将中国当代文学在德的译介和研究理解成德国汉学界重构中国形象的话语实践。循此理路,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传播接受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反应为德国翻译家、研究者提供了“他塑”中国的理论资源,从而折射出其理解和沟通异质文化的方案和思想。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的诸如“中国在德国的形象经历着怎样的演变?中国形象在何种程度上介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传播,而后者又在何种程度上更新了德国的当代中国形象?”等问题,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对于德国汉学界“他塑”中国形象的举动,谢著注意到了其理想化和妖魔化中国形象的两种路向,并深入地阐释了两种形象的纠结。这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应该说,在西方思想界,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几经变化,都是为了适应西方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经由作家的过滤、选择和内化为一个形象想象体,因此,这种形象可以视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诠释和想象。正是因为洞悉到德国汉学界的这种“想象比知识重要”的文化心理,著者才会抛却文化交往的迷雾,真正叩问中国形象构建背后所潜伏的文化偏离与误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著着重分析了1980年代前后中国形象嬗变的历程,认清了两个阶段存在的既反省重构、又继承延续的复杂关系,关注到了译介、研究与中国形象建构之间从紧密渗透到相对游离的过程,这无疑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传播接受议题。正如昌切教授为该书所写的序中所说:“理解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外之分、国族之别”,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不会因为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误读而无法沟通和理解,相反,这种在“误读”中的跨文化对话也蕴含着一种理解的新的可能性。《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没有止于误读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而是将这种误读视为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体现了对德国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尊重。在此基础上,该著力图从歌德到顾彬的“世界文学”观和中国文学的互动关系来获得一种对于自身文化互补互参的价值立场,而这种立场无疑也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立场。

     

        《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探究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传播和接受的学术专著。在访学德国的两年时光里,谢淼大量阅读和搜集德国汉学的第一手文献,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开阔博大而又细致缜密的理论视野。这其中既有历时性的文学传统的梳理,又有共时性话题的深入对话,还有具体个案的细致分析,充分展示了著者深厚的研究功力,为中国文学在异文化间传播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新途径与新范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