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8年01月03日 星期三

    文学界打响文化扶贫攻坚战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8年01月03日   05 版)

        “马石山突围战”之后的“扶贫攻坚战”

     

        1958年,《苦菜花》出版后,作家冯德英曾将8000元稿费全部捐给家乡的烈属、军属。2008年,在冯德英文学馆开馆仪式上,冯德英捐出全部20万元奖金,在家乡15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书屋。

     

        “这座文学馆不是一个人的文学馆,不是作家个人成绩的展示,它应该是乳山人民、胶东人民革命精神的反映,它要坚持地域性、人民性和文学性,需要大家来丰富它。”冯德英说,“我是乳山人民的儿子,我是胶东人民的儿子,我与故乡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十年来,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万人次参观冯德英文学馆,而它的功能和所肩负的使命仍在不断拓展。乳山市博物馆馆长兼冯德英文学馆馆长王仁浩向中华读书报记者介绍说,冯德英文学馆在科学发展观、“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各阶段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发挥出其他教育阵地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并长期配合机关、学校、企业、镇村组织的参观学习和特色教育活动,用文化引领了风尚、构建自信、凝聚力量。2017年5月,冯德英文学馆把胶东革命史搬到合肥等江淮地区进行展览(胶东抗战英雄于得水转业后生活工作在合肥,他是冯德英小说《苦菜花》中的于得海和《山菊花》中的于震海原型),并组织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暨胶东革命史料展”,期间,冯德英文学馆共发放宣传折页、冯德英文学馆馆刊《山花烂漫》、“三花”影视光盘等资料10000多份,滚动播放《苦菜花》《山菊花》电影20场次,接待参观群众5万多人。冯德英文学馆还将出版发行《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花”书籍、编辑《冯德英艺术赏析》文集、制作“三花”系列DVD光盘等。既为了来参观旅游的人携带方便,也是为市直各部门外出宣传乳山所用的“礼品书”,打造与“三花”故里相匹配的文化氛围。

     

        乳山母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辛明路认为,冯德英和他的红色经典作品的影响力,为提高家乡乳山的知名度作出了很大贡献。国家提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冯德英文学馆就是乳山市最响亮的文化品牌。文学馆为宣传冯德英先生文学思想,弘扬先进文化,打造培养文学新秀的摇篮和文学创作基地,为发展文化事业构筑起新的平台。既加强了对文化名人的文化贡献、文学思想、优秀作品的研究赏析、传播与推介、也是一种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保护开发。

     

        37年前,电影《山菊花》在冯德英的家乡——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北山上开机;37年后,山菊花电影展览馆在电影《山菊花》拍摄场景之一的“桃子”家基础上打造竣工,全面展出了有关电影《山菊花》的一系列珍贵资料。

     

        乳山市是革命老区,是胶东抗战的重要根据地,是“马石山突围战”发生地,也是红色文学经典《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三花”故事的发生地。据乳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纪华艳介绍,乳山规划建设的46个村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红色名片,都有自己的红色故事,他们充分利用村庄周边的生态环境,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凸显田园情趣,在建设过程中串联形成了“一个总后勤、一片山菊花、一首正气歌、一湾鱼水情”红色旅游特色片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乳山市通过保护、修缮、恢复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大力挖掘其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着力保护“红色记忆”,提升了红色文化氛围。自乳山乡村文化建设以来,乡村知名度与日俱增,丰富而完整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了广大群众,重走红色路线、聆听红色故事、体验红色文化,推动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仅2017年以来,共接待参观者和游客20多万人次。

        “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何处是乡愁,云在霍山头。儿时常入梦,杏黄麦子熟。”著名作家梁衡一篇《何处是乡愁》,让更多的读者熟知了山西省霍州市霍山下的下马洼。

     

        下马洼是梁衡的故乡。在初中课本里已经使用了15年之久的《夏感》一文,就是描写这个小山村的夏收记忆。在梁衡的笔下,这方美丽的田园犹如一片隐藏于岁月深处的桃花源,读罢文章,“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古村意境浮现在眼前。

     

        2017年7月11日,在“中镇霍山·华夏州署”霍州市第九届文化旅游月的重要活动之——梁衡故乡·美丽霍州系列活动在下马洼村启动。当日,梁衡研究会辛置分会及霍州市辛置镇乡村文化记忆馆也正式揭牌。霍州市第九届文化旅游月开幕当天下午,“美丽乡村及乡愁文化研讨会”在霍州“梁衡研究会”召开。这是我国首个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化研讨会。“旅游节期间举办乡愁研讨会,就是希望通过以会弘文,以文促旅的方式,更好地挖掘霍山文化、署衙文化、梁衡文化,继而推动霍州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霍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丽华说。

     

        近年来,霍州市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梁衡先生的名人效应,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自然景观,逐步提升了霍州市文旅资源的吸引力和品位层次。

     

        “如果我的名字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你们就把梁衡这两个字揉碎融化,尽管去用!”梁衡说。

     

        郭思红说,其实,早在2005年,霍州市委(当时是县委)就起意成立梁衡研究会,希望宣传、研究、学习梁衡。梁衡一直没有答应。他考虑更多的是,办研究会能给县里、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此事一放就是十年。直到两年前,市里有关领导再次找到梁衡:你有60多篇文章入选教材,中学课本里有这么个人,增加家乡孩子们的自豪感,有什么不好?

     

        “家乡认为我的名字有用,能给地方带来实在的好处,我不反对。”梁衡说。精神的感召更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不要梁衡故居,不要树碑立传,就要为老百姓带来实惠,他的本意,是借此东风,一是促进教育,二是推动档案建设,三是推动乡村建设。梁衡研究会放在了霍州一中,还成立了梁衡文学社,组织若干场朗诵比赛,带动了梁衡研究。

     

        霍州市委书记崔山原等领导和梁衡有过多次深入的交流。最后的决定是,围绕传统村落文化、状元文化和梁衡文化,打造许村、贾村、下马洼特色文化小镇。突出文旅品牌,推进下马洼美丽乡村建设。

     

        “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被下马洼人民以最醒目的方式,书写在村口。

     

        “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特色人文。我们的使命是: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美丽乡村,就是文化加美景。有文化积累的乡村,即有乡愁的乡村才美丽,如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等。所以留住乡愁又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梁衡说。

     

        梁衡研究会的规模之大,搜集素材之全,放在北京都不落后。梁衡发现,自己所有作品入选教材的表格,发表的散文目录,都被搜集齐全贴在墙上。梁衡研究会的成立,促进了当地的教育教学,促进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霍州档案局专门设立梁衡档案,收藏了梁衡第一篇发表在《光明日报》的稿子,收藏了梁衡父亲(霍州一中的第一任校长)档案。这是梁衡本人都意想不到的。

     

        “乡愁”就是地方文化。下马洼的建设是多方面的,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了开发下马洼,当地群众开发了联合公司,文化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目前,梁衡研究会有会员七千多,经常有外地游客和教师参观研究会,专程赶到下马洼看《夏感》。

     

        尽管是民间的组织,梁衡研究会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市委书记曾风趣地对郭思红说,市里有24个局,你就是第25局。不过,郭思红还是希望有固定的编制,使研究会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

     

        “三线厂”里的作家村

     

         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东西溪乡西溪社区的月亮湾作家村于2017年10月30日正式开村,昔日三线厂又重现了往日的辉煌,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贵客。

     

        东西溪乡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块土地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赋予了东西溪别样的风采。1965年初夏,上将许世友来到东西溪,在太阳冲周边选址兴建三线厂,该厂对外名为淮海机械厂,代号九三五六厂,隶属国防工办,因为这个工厂的设立,不足三百人的小山冲沸腾了。6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尖兵一起建成安徽省淮海机械厂。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改变,大部分三线厂迁出,厂房空荡了,路灯不亮了。

     

        今天的月亮湾作家村就坐落于老三线厂厂区范围内。该项目由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发起,联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与霍山县东西溪乡合作创办。自2016年12月28日项目启动以来,东西溪乡充分利用了该乡内原淮海机械厂部分房产资源和附近的约200亩山林资源,聘请同济大学建筑系专家规划设计,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期工程,目前对外开放枕溪书院、驻村作家工作室等部分。

     

        据许辉介绍,“中国·月亮湾作家村”的落户是东西溪乡探索“文化扶贫、绿色减贫”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目的建设中部分资金采取“企业+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周边西溪、余家畈、杨树口3个村将63万元的扶贫资金按资金入股的形式投入到企业中,每年按投入资金不低于8%的比例对贫困户进行分红,为25户无劳动力贫困家庭增收两千余元。在项目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通过政策协调,优先为贫困户提供了56个公益性岗位。二期在建的旅客服务中心,将建设面积600平米的扶贫专柜,为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免费提供土特产品的销售平台。下一步还将继续建设作家村内公共服务区域,整合三线厂老厂房和山洞等资源,计划打造成集“吃、住、游、玩、购”为一体的大别山“印象三线”创意文化产业园,继续依托“月亮湾作家村”这张名片,形成融历史资源开发、生态整治、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部落,带动生态旅游发展,为深山老区群众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文艺工作讲话精神,文学皖军与东西溪乡党委政府合作,挺进大别山,在东西溪安营扎寨,利用原三线厂废弃厂房,创建中国·月亮湾作家村。这是文学皖军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的一个具体举措,这更是一个文学扶贫项目。”许辉说,作家们入驻作家村后,将积极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生活,支文支教,创作讴歌时代和生活的文学作品,为大别山的经济和文化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作家村的作家营开办后,也将吸引国内外著名作家来此采访、生活、写作,这将极大地提高安徽大别山的知名度,对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