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编辑谈:亲历华东师大社60年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2月13日   07 版)

        “过几年就折腾自己一次”

     

        ■阮光页(华东师大出版社总编辑)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复社的华东师大出版社,一路行进在改革的道路上。如果说“折腾”意味着磨炼和进取的话,那么,“华东师大出版社过几年就折腾自己一次”就是非常形象的写照。

     

        华东师大出版社复社以来几任社长,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布局了出版社的重要改革进程:万中一社长主导了政治型改革,朱杰人社长主导了经济型改革,王焰社长正主导着专业型改革。

     

        1980年代复社时,万社长从我校的政教系调来出版社。当时初创的大学出版社,没有老牌出版社资深编辑的传帮带条件,编辑的书稿编辑基本功等尚在摸索之中,因此,“等稿上门”、领导向编辑布置任务是出版社的常态。对此,万社长带领班子,召开“东山会议”,出版社领导和编辑进行了大讨论,接着,在中国的出版领域率先推出了打破“大锅饭”、实行编辑自主策划与效益提成的改革举措。这一次落脚到体制机制的政治型改革,使华东师大出版社创造了第一次腾飞。

     

        1990年代,朱杰人社长从我校文学院调来出版社。针对出版界公认的“编辑是龙头,发行是关键”,朱社长提出了“编辑和发行两个龙头”的新提法。之后,编辑组合方式连续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从最早的编辑室建制,先后发展到策划编辑与审读编辑分流、以策划编辑与发行营销联动和成为利润中心为主要形式和内涵的分社制,华东师大出版社并且成为第一批转企改制的公司化的出版社。从经济型改革出发的这一系列“折腾”,以团队作战的机制催生了成套成系列重要图书的出版,促成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第二次腾飞。

     

        2010年代,从华东师大出版社编辑成长起来的王焰接任社长。出版社在专业型改革的思路下,品牌战略、营销战略、人才战略被确定为出版社发展的三个重大方向:越来越多的华东师大版图书产品提升到品牌的高度,营销中心与发行中心一体二翼加上分社线上线下营销构成华东师大出版社立体营销的新格局,以鼓励年轻出版人自我挑战与出版社人才重点布局相结合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加速了出版社的发展。在出版社专业型改革的思路下,新的支柱性的选题领域在逐步布局,着眼于未来融合发展的出版产业再造正在进行中,超指标效益增长部分的激励机制正在制定中,总之,在改革进行时的态势下,这几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又以一年一个亿码洋的发展势头呈现出新的腾飞趋势。

     

        一次伤筋动骨的变革

     

        ■朱文秋(华东师大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

     

        “伤筋动骨”,是时任社长朱杰人对2008年出版社体制机制变革的描述。

     

        华东师大出版社,是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首批19家试点单位之一,转企改制于2007年初步完成。当时首批改革的试点单位,陆续完成了改制的基本流程:如明确出资人和出版社权益,清产核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落实人员安置政策等。有些出版社的改制到此为止,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我社却把改革推向了深入。

     

        改革的成效,历经10年,现在已很清晰。但时间推回到2008年初,所有人都是不知道答案的。员工不知道,领导班子也不知道。究竟是延续原来的管理制度小修小补,还是对组织架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新班子成立后,对着这套改革方案,没日没夜地开了几天会。沙盘推演、激烈讨论。我至今记得,当时一位班子成员提出了“100万之问”,在原来提成制的激励体系下,只要书卖得好、利润足够高,编辑理论上是可以拿到100万奖金的,而现在的薪酬体系,用系数计算奖金,拉不开差距,还会有激励作用吗?

     

        在脑力激荡之后,这个平均年龄相当年轻的班子,达成了共识:改革有风险,但我们需要探索,我们愿意承担责任。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由得翻开了工作笔记,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2月18日,周一,上午9:00。

     

        朱杰人:“有些人有恐慌情绪可以理解,因为对自己的前途不明了。”“我和业务骨干交流了,有困难,大家表示努力做,指标没有大问题。”“说到底,如果2008码洋跌就是我来负责任,如果码洋下跌也很正常。”……

     

        王焰:“刚才算了下目标,利润还有几百万缺口。”

     

        阮光页:“总体改革方案交给大家。”

     

        下午3:00,全社大会。朱社长以他一贯的激情,做了改革动员。

     

        改革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几年里做了很多磨合和调整,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相当于迭代。

     

        ……

     

        改革虽然有阵痛,有曲折,但突破了这个节点之后,就为以后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我的编辑生涯从诺奖得主“开始”

     

        ■彭呈军(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心理分社社长)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刚进出版社时。我是学心理学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心理学出版(尤其是心理学学术图书)领域一直是全国领先的,所以带教的老师一再跟我说,我们的编辑视野应当是全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我想,既然这样,那我就找全世界最牛的心理学家联系试试看。当时,全世界,以心理学家名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总共就一位,然后,我就到网上找到他的邮件地址,给他写了一封邮件。

     

        这位心理学家极富传奇色彩。这个人对什么都有兴趣,但似乎什么都不是他的专业,在他职业生涯的65年时间里,研究过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除了“混出来的一个博士”外,还来者不拒地拿过另外8所大学的政治学、科学、法学、哲学、经济学博士。

     

        他拿到了计算机的最高奖图灵奖、心理学美国心理学会三个最高奖;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决策理论之父、行为理论的先驱;他还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表处理软件AI、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棋牌游戏、世界上第一个语义网络软件、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运行的人工智能软件。 62岁这年,他因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信息学杂交出来的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叫赫伯特·西蒙。

     

        写完邮件后,我根本没指望他会回复!

     

        但是,他回复了!

     

        他信里说,他很多年前有过一本《人类问题解决》的书,有些旧了,但自信并不过时,如果我们出版社有兴趣,可以翻译成中文出版。他还推荐两位中国的心理学家,说与他们相识,是可以信赖的翻译者。

     

        然后,我找了其中的一位,北京大学心理系的王甦教授。王教授当时在心理学界,可谓泰山北斗级别的,我只读过他的教材,并不认识他。

     

        接下来,王甦教授亲切接见了我。他建议我们先翻译出版《心理模块性》一书(放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非常经典的“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然后,如果时间安排上可以,再组织团队翻译《人类问题解决》。可惜的是,在出版完《心理模块性》后,王老师身体健康状况不允许,没能开始《人类问题解决》的翻译(在联系过程中,西蒙教授也得知王老师身体健康问题,加之这本书太厚,他也不再建议再出版中文版了)。

     

        在这期间,王老师有次来华东师大,我代表出版社第一次接待大人物,很紧张。到学校里的秋林阁请他吃饭。我点了4个菜、一个汤。结果,王老师吃得很少,一直跟我说话,主要内容是以前艰苦,不可以浪费粮食。意思很明确啊,小彭你就多吃点,尽量不浪费。心理学家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让你欲罢不能。于是我吃得那个撑啊,感觉直到今天还没完全消化完。

     

        这是我编辑生涯的起点,与东西方两位心理学大师联系在一起了。这事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觉得自己有做好编辑的潜质。其中的经验是,要有勇气!

     

        《大学语文》的一次全体编委会

     

        ■庞坚(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项目部主任)

     

        第九版《大学语文》第一次开全体编委会,编委们与我聚在一起,边谈边记,就第八版过渡到第九版的单元设置、篇目取舍、栏目安排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形成一个修订工作的基本框架。

     

        就是这一次,我见到了德高望重的徐中玉先生。当时他已高龄九十三,古之所谓耄耋老人了,但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望去只似七十许。

     

        那次会上,众编委与我讨论很热烈。首先,在篇目取舍上,大家一致认为第八版的选目固然已经颇为精当,但仍大有改进的余地。比如,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仍有不少遗留,像《诗经·秦风·蒹葭》这样的篇目,由于其意境的含蕴不尽,大学与中学的讲授重点可以有较大差异,因此保留下来并无不妥,但像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那样的篇目,中学里讲得已经比较透彻,没多少发挥余地,第九版《大学语文》就可以不必再选。

     

        在补哪些文章的讨论中,大家拿出各人分头寻找的备选文章复印件互相传阅,一篇篇评议其入选为课文的适宜度,有时意见很一致,有时不免各有所见,争执不下。当然争归争,并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经过一番讨论,最终还是会达成一致。记得当时周圣伟老师找到一篇特别中意的当代散文——迟子建的《一滴水可以活多久》,不无炫耀地向大家表示,发现这篇美文时,他真的是眼前一亮,十分欣喜。大家看了复印的样张,也都很受感染,一致决定第九版《大学语文》选入这一篇。说到这里,必须补充一点,那就是,坚持《大学语文》要收美文,是徐先生和众编委的一贯立场,真与善通过美的描写表现出来而感动人,那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成功了。我觉得,他们这么做,是很有意义的,真的很有意义。

     

        那一次现场会,可以说是我参加过的活动中,工作效率最高的。众编委的那种全身心的投入,至今思之,仍令我感慨不已。本社核心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之所以这么受人欢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想,跟编委们把大学语文真正当作一项有益于社会的大事业来做,是有莫大关联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