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买书之忧

    段崇轩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2月13日   03 版)

        作为一个读书人或文化人,买书、读书、写书,是一生的主要内容和生活方式。而买书是读书、写书的前提和基础,买什么样的书、买多少书,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事业建树。因此鲁迅、胡适、唐弢等现代文人,一生重视买书,买书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部分,留下许多的佳话。不要看一个文人坐拥书城,其实每本书都来之不易,甚至有些书还牵连着一个难忘的故事呢!

        如今买书主要靠网购了,便捷、省劲又便宜,省去了跑书店的辛劳,免去了淘书的麻烦,自然是读书人的一大幸事,是现代文明的一大进步。但在便利、喜悦之余,我却不时生出一些烦恼和痴想来。譬如买到的书质量不高、装帧低劣,让人很不开心。譬如选书不见书,让你很难判断它是好是坏,使你心生焦虑。每当此时,我就不禁想到在实体书店买书的情景,在一排排的书架中慢慢梭巡、细细挑书的快乐。甚至想到在漫漫人生中,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买书经历,还有当时的买书心情。自然,在我居住的太原市,依然还有国营的新华书店,有私营的新潮书店,虽然都在衰微,却依旧在坚守、变革,但却远不是二三十年前的情景了,也不再是我所需要、依赖的书店了。

        真正的买书是从70年代末开始的。从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我辗转在高等院校、地区文联和省作家协会之间,但一直没有离开文学和写作,一直没有停止买书和读书。而买书主要是围绕着我的文学研究和评论旋转的。印象最深、买书最多的有两家书店。

        一家是太原五一路书店,建成于1951年,是全市第一家新华书店。我80年代之际留校山西大学中文系当教师,常常从郊区到市里,用整整半天的时间,到五一路书店去买书。那时,国家全面解冻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似乎开动了所有的印刷机再版重印,满足着人们无限的阅读需求。人们一大早就在书店门口排队等候,书店门口堆满了刚到的经典名著,书版自然是五六十年代的旧版,但大32开本变成了小32开本,书的用纸也又黑又薄。人们满怀喜悦,一包一包地抢购回家。我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就都是那时从五一书店购买的,奠定了我并不丰厚的文学功底,这些书一直保存至今。去年,五一路书店大修,新华书店被拆除,但据说还要在原址重建。

        第二家是太原市的尔雅书店。1988年我调到山西作协《山西文学》月刊社做编辑,突然发现古旧的柳巷北口、大槐树旁,悄然冒出一家小书店,店名“尔雅”,老板是山西大学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靳小文,他哥哥是山西诗人李杜。这是一家纯粹的民办书店,专卖社科、文艺书籍。店面只有十多平方米,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快引来了太原众多的文人墨客。靳小文不仅进书快速,而且品种齐全,特别是文学理论和批评,与全国出版社保持了同步发行。省城的众多评论家都成了尔雅的忠实朋友,尔雅由小变大,两年之后搬到金广大厦,正式名称为“山西省尔雅购书中心”。书店占了整整两层,足有五六百平方米。我们跟踪而去,继续从书店大批买书。穿行在林林总总的书架丛中,耳畔回响着若有若无的轻音乐,心平气和地翻阅着一本本新书,觉得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休憩。

        八九十年代在书店买书,你觉得自己是轻松、自由、自主的。社会科学书籍,出版得越来越多,但几乎每一本都是值得信赖、购买的。它们出自那些以学术为生命的专家学者之手,它们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血。这些学者还不大懂得用著作来换取名利,更不屑于拼凑、抄袭、造假等勾当。但买书人也绝不是挑到篮里就是菜,他们买书其实很挑剔。实体书店给买书人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和权力。买书人是实体书店的主人、上帝。

        进入新的21世纪。文人们的买书之事,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书店——不管是传统的新华书店还是新型的民办书店,都在亏损、衰微甚至倒闭,而网上书店却风生水起般平地突起。在太原,老牌的五一路新华书店、解放路新华书店等,改为以经营中小学课本为主了;新办的民营书店增加了通俗读物和文化服务项目,以求生存和发展。而小众阅读的社会科学书籍,譬如文学理论和批评,因最不赚钱而遭到冷遇,在书店地盘小了,书也少了。尔雅书店我跑了二十多年,需要的书终于越来越少,所以也很少光顾了。有人说: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文化地标、文化景观。现在,这一文化风景正在破碎、消散。

        而网上书店正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诡异地生长、壮大。除了当当网、亚马逊网,又有了中国图书网、北发图书网、文轩网、蔚蓝网等,甚至京东网、淘宝网等也加盟进来。还有琅琅比价网可以比较价格、选择购书。书价一般打八九折、甚至六七折,比实体书店便宜得多。网上书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不清楚。我记得自己网购是从2010年前后开始的,至少六七年了。这些年,网上购书把我变成了一个“购书狂”,特别是前几年因有了一笔可以购书的科研经费,买书热情更是一发而不可收。

        现代购书方式,一开始让人觉得新鲜、便捷,但慢慢就让人恼火、厌烦。因为挂在网上的书影、简介等信息,并不能完全代表那本书本身;因为多数著者你并不了解,他们造出的可能是本假冒伪劣作品。有些网购的书,书名以及目录等,是你感兴趣的,但内容和写法却令人失望,让你有上当之感。搞文学研究与评论,常常需要旧作品、旧史料,孔夫子旧书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极大的便利。我从网上买过很多五六十年代甚至民国年间出版的旧书旧刊。因为有了旧书网,甚至连省图书馆也很少登门了。当然烦恼也是有的,譬如你急需要的书它却卖掉了,有的书价格不菲而品相太差等等。旧书网上的书价有时是原价的数倍,但原价极低,倍增后依然不高。

        如今是一个书籍出版繁盛的时代。当你置身图书大厦,放眼堆山积岭的书场时,你会觉得文化的博大、自己的渺小。我们从没有书可读可买的时代,进入一个书籍过剩的时代。但面对书山书海,又常常让你无从选择,觉得无书可买可读了。特别是今天的书籍出版,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那些为了出名、赚钱、评职称等各种目的炮制的速成产品,以亮丽的“颜值”混迹在纯正的学术著作中,让你网购时一不留神就上当。书多成患,充满泡沫的读书市场,正引诱、困扰、支配着我们,使我们的买书、读书,也变得复杂、困难起来。

        前些天,我又去了一趟久违的尔雅书店。正逢周末,书店里多是中小学生和陪伴的家长,有点吵得慌。大众文化读物和儿童成长读物占据了主要地盘,哲学社科类书籍只占了小小一角。我在文学理论和批评书架上,看到的大都是陈年旧书。我不甘心,终于找出一本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两年前再版,薄薄一本。我在收银台前一边付款,一边环视书店,只见两层店堂,齐齐辟出一半,另一半出租给他人了,原来的书架和书籍挤在这一半,显得拥堵而嘈杂。我想:看来今后买书只能靠网上书店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