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诗经”征文选登
“阅读诗经”征文活动系人民网、中华书局、桐乡市人民政府、中华读书报、图书馆报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伯鸿书香奖”分支活动之一。目前活动仍在进行之中,欢迎读者踊跃投稿,收稿信箱为:bohongaward@163.com。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这是见于《论语》中的一首逸诗,声韵悠悠,情思渺渺,惜乎未能睹其全璧。孔子的评价也很可爱:“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的话,可以指向爱情,也可以指向精神追求。以后者论,“何远之有”,正与“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强调主观意愿的重要。仁的境界很难达到,孔子也从不以仁轻许任何人。难固然难,愿不愿则是另一回事。冉求不是以力不足为借口吗?孔子毫不客气地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难归难,你也要努力才行。你以力不足为借口,这叫中道而废,这叫画地为牢,这叫诚心不足,这叫不思进取。
以爱情论,诗中的主人公可能是在发牢骚,就像《郑风·子衿》中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嘴里发牢骚,心里早已焦灼如疾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要君子来抽(瘳)一抽(瘳)才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嘴里这样说,双脚可能早就在路上了。孔老夫子发牢骚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只是慨叹世人不好德,却并未否定人们的好色(好色的意思古今稍有差异)。后世儒生遮遮掩掩,全不见大家气象。
一个久居卫国的宋人思念故乡(《卫风·河广》)。卫宋间有黄河阻隔。黄河素以风波险恶著称,这个宋人却反复说黄河不广宋国不远。他大概归宋无望,只能在近乎绝望的乡思中以幻境安慰自己吧。化用孔子的话来说,思之深则其境不远。但愿他最后并未认幻作真,否则,难免后世狂夫“堕河而死”的悲剧。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思念会令人发狂的。
诗中宋人的身份很难确定,他(或她)为何久居异国而不得回乡,千百年后也无从得知。有些思乡诗中的主人公是可以大概确定的,比如《邶风·泉水》中的主人公,是一名远嫁异国的卫国女子。诗写她对卫国的思念: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淇水是卫人的母亲河。像《氓》中的女子一样,此卫女当初也渡过淇水,作别故土,远嫁他乡;如今,归乡不得,只有对故乡的思念日日不绝。温馨而单调的思念中,充盈着淇水汩汩流动的声音,那是幼时听惯的母亲河中水珠的笑语,那是远别父母兄弟时滴落的泪珠的悲泣,那是久居异国后心底暗涌的对故乡的轻唤。古朴简洁的诗句里,填满了一个女子一生的苦乐。思乡并不需要理由,但要给一个理由的话,可能是生活不如意。《邶风·柏舟》中的女子,抱怨“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她的兄弟不靠谱,对她的境遇并不关心。此卫女离娘家更远,连找不靠谱的兄弟来倾诉的机会都没有。
像归乡一样求而不得的,还有爱情。如果说《关雎》还可以说是“哀而不伤”(孔子语)的话,那么,《汉广》则是既哀且伤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不可!不可!不可!不可!此男子的每一缕思念都被残酷的现实斩断,断而复续,如汉水,如长江,一波既逝,一波继起。一首《河广》,一首《汉广》,前者极言黄河不广,痛发思乡之情,后者则反过来,反复慨叹汉之广、江之永,写阻隔之深,更是写思慕之切。
在马鸣萧萧、戈矛铮铮的秦风中,有一首变调——《蒹葭》。秋晨的郊野,水面雾气氤氲,水边蒹葭飘摇随风,蒹葭叶上涂染着一层白霜,其白如玉,霜寒近雪,整个氛围凄清而又超逸,不见半丝人间烟火气,不容人逼近细看。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皆求而不得。此中的伊人,求不得亦不应求得,她就像《庄子》中姑射山上的神女,绝世独立,不染尘俗(当然,庄子在后)。而诗中主人公反复追求的执着,很像屈原:上下求索,坚执不悔(当然,屈原也在后)。《汉广》中,求之不得,便借幻想聊以自慰,他幻想自己马上就要迎娶心爱的女子。《蒹葭》则不见这种具体的世俗化的念头(非贬义)。对于诗中的女子,也没有任何具体的描写。《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细致刻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传神写照,都只适合人间的女子。《蒹葭》所营造的诗境,朦胧迷离,求而愈远。《蒹葭》,缠绵而又超逸,合庄骚而为一,令后世诗人有仰止之叹。
思念如海,未测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