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一曲《梁祝》醉君心

    笑海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1月22日   03 版)

        我曾有幸聆听过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82岁的《梁祝》曲作者之一陈钢先生的演奏。

        陈钢出生于艺术之家,从小受音乐的熏染,养成了高雅的爱好,也侧耳倾听过许多世界上的美妙名曲。

        上海解放前夕,陈钢年方14岁,抱负强烈革命热情的他,做梦都想当兵,在一次机缘中,他成了“红小鬼”,开始了戎马生涯。进军政大学服役几年,使陈钢的人生拐了个弯,之后转身进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深造中,自己所接触到的,几乎全是西洋音乐,这让他纳闷得寝食难安,偌大的中国,竟没有一首获得国际公认、流行于世的好曲子。

        1958年,24岁的陈钢即将从上音毕业。他猛然意识到,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有责任为自己的祖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从而萌发了创作冲动。

        倘说言为心声,那音乐便是灵魂的语言,是活体生命的意象表达。而音乐的结构是动态的,也是多意的,会转移的,从胚胎到成熟的过程,是不断变化、日臻完善的历程。

        艺术根植生活,但又得高于生活,这就需经历艺术再加工、提炼升华的繁复程序。明智的陈钢深知,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理应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于是乎,他召集来几位学友,每周切磋研讨一次。可学友们恐耽误学业,都各忙各的,仅聚集了两回,便黄雀一去不复返了。就此偃旗息鼓,半途而废?信念执著的陈钢心有不甘,他独自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不分昼夜。在查阅了大量音乐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梁祝》这个流传于民间的浪漫爱情故事,逐句逐节地谱曲。有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艺术创作是个艰辛漫长的过程,遇到迷茫困惑是常态,偶尔卡在瓶颈也是常事。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孟波给予了陈钢热情鼓励与悉心指导,使《梁祝》初稿很快脱颖而出。为追求至臻至美的境界,陈钢反复弹奏,体验效果,稍有不尽如意处便精心修正,历时近一年,数易其稿,终于打磨出了今天我们所欣赏到的《梁祝》版本。

        名扬天下的《梁祝》萌芽于素朴的愿望,或许可给当今的文艺家们提供诸多思考与借鉴。

        《梁祝》问世迄今58年来,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而且以生动华美的意象,舒缓悠扬的旋律,跌宕起伏的节奏,缭绕于地球各处,征服了全世界。那年在维也纳金碧辉煌的音乐厅演奏时,听众爆满,座无虚席。陈钢全神贯注,如痴如醉,把演绎推向了极致,听众们的情绪随着《梁祝》的节律在起伏,在激荡,一颗颗律动的心,完全沉浸在那醉人的意蕴中。

        而今,可以说,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于不经意间聆听到那美到心醉的旋律,诚如有一位华侨所说的那样,“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梁祝》。”有些音乐学院招生或重要的音乐赛事,甚至还将《梁祝》列为必考曲目。

        陈教授风趣幽默地解析完,起身走到教室一侧的钢琴旁,轻轻掀开琴盖,慢慢坐下,娴熟流畅地弹奏了起来。我生来缺乏音乐细胞,五音不全,但在宛若天籁绕梁,又如行云流水的《梁祝》优雅恬淡地袭来时,我的心被重重地震颤了,我的情在剧烈地升腾着,高雅艺术的神奇魅力彻底扰动了我的心绪。尤其是“引子”那抒情恬美的旋律,以及所表达的绮丽意境,有如诗画般的春天那么令人沉醉与神往。其他章节,有的仿佛惊涛拍岸,抑扬顿挫,有的恰似柔风拂面,润物舒心。我凝神屏息聆听着,自己竟于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纯净的精神领地,静美的世外桃源。

        旋律响彻耳旁,琴声犹在回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