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纸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张林宇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1月22日   10 版)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法]埃利克·奥森纳著,林盛译,鹭江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39.80元

        “纸是一个宇宙,如果不去看它,又怎么理解我们这个宇宙?”纸是人类最为倚重的传统知识载体,人类通过纸上记录的文字来探索历史和传承文明,纸的发明为人类精神领域的延伸提供媒介。正如萧伯纳所说:“造纸一事,尤为重要,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此,亦不为过也。”纸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和传播、战争和征服、制度和法律、竞争和贸易都与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步入现代社会,尖端造纸技术推动了新的“工业革命”;巨额营收的纸业酝酿了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归预示着审美和艺术的维新。纸维系着人类与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技诸多要素的联系。研究纸文化,本质上是对数千年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反思。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埃利克·奥森纳关于纸的游记和考察报告,叙述详细生动,耐人寻味。全书记录了作者在18个国家38个城市的见闻,分为“纸的前世”和“纸的今生”两大部分。前者追述了纸的历史及文化遗迹,例如《洞中的图书馆》写敦煌藏经洞文献及其流传史,《阿拉伯人的时代》写穆斯林的造纸术与《古兰经》的传抄,《马尔凯与翁不里亚的颂歌》写欧洲羊皮纸的记忆,《人间珍宝》写日本越前的传统造纸工艺及现代传承等。后者主要记叙现代社会中纸的独特地位,例如《纸的孩子》写造纸技术与印度独立运动的渊源及对印巴冲突的隐忧,《纸的地缘政治(一)》写经济全球化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秩序,《星星升降梯》写新型造纸技术与人类社会的需求,《向艺术家致敬》写纸制品仿真技术和现代犯罪问题等。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对纸与人类文化的纵向解读,那么后半部分则是纵横交织,将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寓于纸的生产流通过程中,展示出文明进步后,人与社会多维度的矛盾与冲突。

        埃利克·奥森纳从现代人视角出发,有意识地在古今时空转换中构建某种或继承、或对立、或发展的关系,从而凸显出对人类文明的深度思索。例如将越前古造纸术与巴黎卢浮宫古画修补并论,将路易·尼古拉·罗贝尔的发明失意与现代纳米纤维技术璀璨前景对比,将1221年腓特烈大帝的“禁纸令”与现代环保人士的“禁伐令”呼应,并创新性发展出“人造林”和“绿碳经济”模式等。这种超时空的对照以宏大的视野重建了纸的社会价值,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明的依托和改造,也构筑起一个贯通古今的反思体系。

        埃利克·奥森纳对于现代文明的反思是建立在对传统文明的传承之上,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切身的实践,勾勒出人与纸命运缠绕的漫长历史。这种传承并非简单地复归传统,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叙纸的历史,同时又在敬畏传统中发现缺憾,照见现代。书中关于敦煌莫高窟有一段描写:“这座完整而又隐世千年的图书馆被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这也使它部分地免遭其他破坏;20世纪20年代,俄国白军士兵被囚禁在这些洞窟中,对其造成的毁坏程度可想而知。”这段话发人深思:出于民族感情而言,敦煌文献流散异域是国人心中之痛;若抛开民族感情而言,敦煌文献能够传承下来也可说是不幸中的大幸。日本越前是作者学习古法造纸之处,也是该国现存的纸风俗、纸宗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聚居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脆弱的纸构筑了日本永恒的历史:“房屋已经灰飞烟灭,只有纸上的文字没有移动,因为写下它们的是无法消去的墨水。”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是现代文明视域的产物,它反思传统也反思现代。造纸一直无法回避毁坏森林和破坏环境的罪责。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人类构建起新的“产业循环”,将人造林、造纸业、能源业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压缩污染空间,从而心安理得地榨取森林的剩余价值,“因为我们找到了一种不需要再节俭的方式,为什么要放弃增长的利益?”

        本质而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并非对立,现代不过是传统纵向延伸的一小段。随着全球纸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瑕疵进行反思。正如纸业生产循环中出现的科斯纳斯“漫步自由权”,可持续养护及FSC严格认证,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潜移默化地诱导人类文明向传统靠拢,进而寻找更为适宜的方式。而见惯了量产桉树纸的人类又对传统工艺中稀有的雁皮纸产生向往,不仅因为其厚重的历史运载、优良的书写性能,也因为其独特的工艺和审美。毫无疑问,现代文明正从单一的经济追求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文学艺术领域,尽管现代科技的进步已使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成为事实,但是纸仍是写作的最佳载体。雨果写《海上劳工》用白色纸,写《悲惨世界》用天蓝色纸,《威廉·莎士比亚》《笑面人》用伦敦纸,《九三年》用法国纸,甚至把《心声集》的一首诗写在兄长的死亡通知单上……纸的选择成为作家情感表达的一部分,构成了作品独到的审美形式和修辞范式。

        未来,纸将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人类终将走向何处?1945年切斯洛·保查斯基利用高超的造纸工艺和印刷技术重创了法国经济,而假币罪恶的社会效能使人类不得不发明各种防伪技术,一如13世纪法布里亚诺创造水印一般,人类文明也在“道魔消长”中不断反思,不断演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