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1月08日 星期三

    宅童

    路文彬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1月08日   03 版)

        早在1970年代,三毛便写过一篇题为《塑胶儿童》的文字,将那些生长于现代都市里的孩子称之为“塑胶儿童”。在她看来,大自然对于这些孩子是完全不存在的,他们早已丧失了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灵性。他们对赏月没有兴趣,对看海没有兴趣,成天只想和塑料玩具打交道,要不就是眼盯着电视屏幕心无旁骛。大自然里的一切美物,他们差不多都是通过电视或书本接触到的,即便尚有几分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却也因充满恐惧望而却步。为此,三毛感叹道:“这一代还能接受狗尾巴草,只是自己去采已无兴趣了,那么下一代是否连墙上画的花草都不再看了呢?”

        三毛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时隔近半个世纪,塑胶时代的趋势可谓已盛况空前。淳朴的乡村正惨遭日益加剧的蚕食,摧枯拉朽的房地产事业将大自然疯狂切割得支离破碎,如今的孩子们几乎都被囚禁在了人造的空间里。久而久之,他们便习惯了这种囚禁,甚至喜欢上了这种囚禁,成为名副其实的“宅童”。他们不是在家中,就是在学校或者课外班,即使是家中和学校、课外班之间的路上,他们也仍是待在汽车里。别说大自然,就连户外的时光,对于他们也是少得可怜。

        眼看着亲朋家那些天真烂漫的的孩子们一个个都戴上了眼镜,我总要痛心疾首地提醒他们:没有雾霾的天里,课间一定要去操场上好好活动一番,既为锻炼身体,亦为保护视力。然而,他们却都惊人一致地告诉我:课间老师是不允许走出教室的,除非是上厕所。我问何故?他们答曰:为了安全。

        鉴于这样的学校管理现状,所以女儿在家的时候,我总是尽量督促她去户外玩耍,寒暑假则必带上她去海边度假,希望她尽可能多地同大自然相处。但是,我不得不十分遗憾地承认,即使是这样,我的女儿也依然还是一个宅童。她宁愿待在自己的屋里看书或画画,也不肯出去寻找玩伴。至于那些迷恋电视和电脑游戏的孩子们,户外就更没有什么吸引力可言了。

        爱默生说:“太阳仅仅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可它却透过孩子的眼睛一直照亮他的心灵。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始终协调一致的人,他在成年之后依旧能够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他与天地的交流变成了自己每日食粮的一部分。”可是,孩子与大自然这种先天的亲密联系今天已然中断,自然也就无法从中获得什么宝贵的恩赐了。而与大自然不断疏离的结果,是我们孩子的身上无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然缺失症”的问题。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孩子》一书中,详尽论述了此种症状带给孩子们的一系列困扰。多项实验研究表明:生活越是贴近自然的孩子,在面临生活中的压力时,所产生的心理负担也就会越少。孩子居所周围的自然环境越多,孩子便会越少出现多动、焦虑或消沉等行为。

        理查德·洛夫认为:“与电视不同,大自然不会偷走孩子的时间,她只会将时间放大。大自然能够修复一个生活在破碎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灵;大自然要求孩子用所有的感官来感受,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大自然有时也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但这恐惧也有着它原本的意义。在大自然中,孩子会找到自由、幻想以及自己的私密空间……”大自然不仅可以教会孩子们独处,也可以教会他们同别人相处。她把自身拥有的一切美好,皆在不知不觉中毫无保留传授给在她的怀抱里嬉戏的孩子们。她从不指手划脚,仅凭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系默默影响着热爱她的孩童。在这一点上,大自然是任何老师任何书本都无可替代的。当然,一旦错过了大自然的情感教育,那也是绝对无法弥补的。因此,自然缺失症即意味着永久的缺憾。

        理查德·洛夫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实例,和常在塑胶操场上活动的孩子相比,那些经常在天然草地上活动的孩子会明显表现出更强的表达能力以及虚构故事的能力。这也就是说,孩子们摆脱不掉的太多人工环境正悄悄无情压制和剥夺着他们的诉说欲望以及想象力。也许,我们的宅童没有病,但却一定是不健康的。也许,我们的宅童可以交出完美的试卷,但试卷背后却掩盖着一个苍白的深渊。而问题是,要改变这一不良现状,实在也不像强行把孩子赶出舒适的房屋这么简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