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1月08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1月08日   01 版)

        作家迁徙记

     

        残雪:树挪死,人挪活

     

        “来北京之后我的创作再也没出现过任何瓶颈现象,越写越广阔,收不了场了,自己都觉得是奇迹。我除了写小说,还写了不少文学评论。目前除了小说,我还在写一本纯哲学书《物质的崛起》。起码还要两三年才能完成。”残雪说,在湖南写作,与在北京的写作,变化是内在的。人的肉体需要刺激,感官上的刺激越多,灵魂中的变化就越大。对于自己这种创造型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北京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灵感,但都是比较抽象的影响。我不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古老的城市确实盛产灵感。”残雪说,下一步自己打算移居昆明。

        杨志军:“创造”青岛,同时也被青岛“创造”

     

        杨志军说,如果说青海以及青藏高原是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那么青岛则是兄弟姊妹,都是亲人,一个令自己敬畏、崇拜、感恩,一个令自己怜爱、欢喜、友善。他在青岛生活了20多年,却一直都在表现青藏高原。但对青岛的思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我一踏上这片土地就开始了。《潮退无声》和《海底隧道》是我描写青岛的开始,我想发掘青岛历史和现实中那些最隐秘的故事,创造一个我自己的青岛。”杨志军说,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的关系,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他创造青岛,同时青岛也在创造他。

        魏微:“无论生活在哪里,我都是外地人”

     

        来到广州的最初几年,魏微觉得很不适应。岭南之于中国是很独特的一个地方,从语言、气候、饮食,到文化,跟内地都不一样。“一开始是有新鲜感,比如我刚来广州,那时是冬天,北方都是冰天雪地的,一派萧索,可是广州绿树成荫,人们穿着短裤T恤,我感觉我好像是出国了。还有粤语,我直到现在都不大会听,语言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我现在一听到粤语就一头闷,就因为这个,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外地人。还有气候,广州太潮湿了,有好几年我都水土不服,就是身体里湿毒太重了,人显得很乏力,很倦怠,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心情,导致我来广州的最初几年,精神上很萎靡。”

     

        (详见5版)

        陈昕:我的出版观

     

        有一段时间,在逐利冲动的驱使下,出书的品质大大地下滑了。打开我们的畅销书榜,弥漫着一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犬儒主义、活命主义的气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精明”的商人自我作践,使得人们和社会对出版的崇高印象发生了动摇,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出版人在为赚钱而疲于奔命。出版人的社会地位悄然下降了,出版人的尊严在许多场合也默默丧失了。因此,重新塑造正确的出版价值观又成为了我们这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职业问题。

     

        当然,做好出版工作除了要有正确的出版价值观作为指导外,还需要我们对出版产业的特征和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妥善把握和处理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各类关系和问题。从产业的角度来观察出版有三个维度:内容、技术和资本。

     

        (详见6版)

        紧扣四项原则稳步推进我国大数据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国家大数据工程,以科学的论证、专业的设计、高效的开发和安全的应用来实现数据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详见17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