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北京出版集团旗下《十月》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了“瓶颈与出路:青年作家创作论坛”主题活动,鲁敏、乔叶、张楚、弋舟、李浩等七零后作家汇聚一堂,探讨文学尤其是有关小说创作的话题,结合写作实践,就自己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找到出路展开激烈论辩。
在当代文坛,七零后的概念是伴随着新概念作文大奖赛推出的八零后作家诞生的,带有一定的被动色彩,因此存在着“被遮蔽”的说法。随着时间流逝,就纯文学领域而言,八零后作家还未完全成熟,七零后为主体的中青年作家已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不难看出,七零后作家的成长环境有其特殊之处,既与传统血脉相连,又有足够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他们的创作具有很独特的经验值得探讨、挖掘。因此,研究他们的处境和创作状态,探讨这个作家群体创作的潮流与方向,推动他们写出标志各自顶尖水准的精品力作,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谈到瓶颈,石一枫这样形容:“过去我们看一篇小说,会觉得这篇小说写的真好。过几年,觉得这篇小说没有什么意思,看别人作品是这样,看自己作品也是这样。这种瓶颈是好事,说明品位提高了。”张楚表示要“顺其自然”,他说,瓶颈可能每个作家都有,也可能写着写着瓶颈就自己碎掉。鲁敏则认为“瓶颈”是个“正面的词”,可以理解为“转折、拐弯、或者变异新的空间”。蔡东表示,小说不用张望求变,也不用担忧过时,因为有一些效果只有依靠足够的耐心和间接,依靠文字的细腻和低速才能显现。谈到如何应对创作瓶颈?作家们各有路数。付秀莹认为,出路还是写自己熟悉、愿意写、内心特别愿意触动的那一块。沈念提出,写出时代共同的精神,照亮生活和生命世界的作品,是突破瓶颈的目标。
与会作家还围绕继承传统与创新书写、童年经验与现实生活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活动由《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主持。 (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