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东莞张次溪与北京中秋节

    沈胜衣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10月18日   13 版)

        秋日赴京,行程时间按农历算是八月初一至初三。初一入京时,路过崇文门一带,这可真巧,想起来之前读的民国时张次溪《北平岁时志》所记:往昔北京以农历八月初一为灶君诞,崇文门外的灶君庙有一连三日庙会。这旧时风俗应该今已不存了,却很高兴恰好遇上这时间地点,仿佛能与传统有冥冥的连接。

        这本《北平岁时志》,是北京风俗史研究与岁时研究相融汇的专著。先对农历各月的旧京习俗、风物作总述,这部分来自张次溪的观察、记忆和感想;然后依时序排列当月的节日或重要日子,记其风俗,这部分则是辑录前代典籍。北京的岁时节俗历来不乏著录,张次溪爱逛书摊,注重搜集地方文献,后附引用书目达60种(包括未刊稿本或后来失传等珍稀资料),然后从中选引,因而既是集大成的汇录,也是便利读者的精选。全书有一手的身历内容,也有二手的群书博览,很具情味和史料价值。

        《北平岁时志》卷首署“东莞张江裁次溪著”,其本名仲锐,号江裁,一般以字行而称张次溪(1909-1968)。他是清末民初寓京名士张伯桢(号篁溪)之子,从小随父离莞到京,以家学渊源,醉心文史,广接名流;其人又好学用功,精于掌故,且热爱北京风土,成为北京地方史、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曾应国立北平研究院历史学会聘任,纂修《北平志》稿本中的“风俗志”,此外名作如《人民首都的天桥》(及一系列北京天桥考证)、《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燕京访古录》等,编印的则有《中国史迹风土丛书》《北京风土丛书》等。这些著述在民国时深受重视,仅上面提到的几本书,对其支持予以作序、题诗、题签的就包括周作人、顾颉刚、伦明、郑振铎、黎锦熙、程砚秋、章太炎、孟森等,阵容鼎盛,可谓名动京华。另外,他在辛亥革命史等方面亦有贡献,还以家世和本人的交情之便,著有《李大钊先生传》和《白石老人自述》(及一系列齐白石传记资料),也都是有功于后人的权威文献。

        张次溪的北京方志著述,虽然内容范围颇广,但大都有一种用心:在乱世中追怀往昔风流,记录被时代湮没的旧日风情。《北平岁时志》亦不例外,如农历八月卷的总述,关于本月重点的中秋节,张次溪一方面感到北京的节庆太过豪盛奢侈,出于仁人之心希望移风易俗;但另一方面,却又矛盾地充满欣赏的情趣,去细致记载中秋种种礼仪、风俗、名物,看得出他对此城风土、传统的深情。正是这些文字,让我们得以一睹旧京中秋的“妍巧富丽”,包括他的记录:长年居住的烂縵胡同东莞会馆所见周围集市,未到中秋已经“摊贩胪布,兔爷、果实,目不暇给”;也包括他的摘录,罗列前人记载的种种热闹盛况细节,从而在世代变迁、传统流失后留下珍贵的史料。

        令人眼花缭乱的丰盈繁盛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三样物什。其一即兔爷(兔儿爷)。这是北京的工艺品名产,我此前一直未关心过出处来历,却原来兔儿爷乃因中秋而生,是旧时北京中秋重要的当令装饰。读本书所引各种旧籍介绍,兔儿爷“人身兔首,衣冠施彩色”,是用泥土手捏或模塑,做成各逞想象、各显巧手的千奇百状,每届中秋上市出售,甚至形成专门的兔爷摊。其源于中秋拜月、月中有玉兔,以其可爱,人们单独拈出,成为地方文化符号,并有“拜兔爷”的习俗,不过一般作为儿童玩物。

        其二是苹果。北京的农历八月,“群瓜百果,毕月纷陈”(张次溪语)。而中秋拜月供奉、家宴配备的诸多果品中,苹果(包括其旧称“蘋婆”)是一再出现的“标配”,最可玩味的是所引《旧京风俗志》记:“中秋日为团圆节,此日家人父子共相庆祝,照例必食苹果,谓之团圆果,故苹果之价此时最贵。”这应是取苹果圆形,就像《帝京景物略》说的:“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这使我想起到当代,苹果在另一节日也成为流行吉祥物:圣诞前的平安夜人们互赠苹果,以其同音而称为平安果。或诟病这种附会的商业文化,但看看旧时以苹果为团圆果、中秋食苹果的风尚,就不必批评那种新兴的时尚潮流了,讨个应节口彩,人心古今一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