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8月23日 星期三

    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模式清晰可寻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8月23日   02 版)

        本报讯8月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著作《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九卷本)在上海书展首发。该书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所前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主任吴松弟教授表示,这是学界第一次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以前这一方面不用说多卷本,一卷本的专著也是没有的”,因此,这套书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从立项到全部出齐,共花费八年时间,共有内地和港台的二十五位学者参与编撰,全书有五百余万字。该书首卷为“绪论与全国概况卷”,对研究采取的理论、方法、资料作了说明,对近代以来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地理变迁情况进行了概述。其余各卷,一卷一个地域,总结了江浙沪、华中、西南、华南、闽台、华北与蒙古高原、西北、东北共八个地域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梳理了各地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迁,对全新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等分别进行了论述。

     

        首发式上,吴松弟教授择要介绍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提出的一些结论。他指出,中国近代经济变迁,始于先进生产力在沿海、沿江、沿边口岸城市登陆并发育,然后顺着主要交通路线往广大的内陆腹地推进,是一个“自东向西,由边及里”的过程。他将这一过程简称为“港口—腹地”模式。他概括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八大特点:全国和地区间的物流主要流向口岸城市和近代交通中心;以首都和省会为中心的交通体系,转化为以港口城市或省会为中心;沿海沿江沿铁路地带成为主要的城市分布带;香港和上海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两只带头羊;中国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从南北差异为主转化为东西差异为主,等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