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7月26日 星期三

    哲学,如何作为生活方式

    姜丰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7月26日   10 版)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法]皮埃尔·阿多著,姜丹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38.00元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是哲学家阿多与一位记者雅妮·卡尔利埃、另一位哲学家阿尔诺·戴维森的对话录。该书似是无主题的变奏——这个对话文本很像古时候那些文化开端处人物的著述方式,有随性而至、自然生发的意味,举凡人生际遇、日常感悟、学问探究……任何你能想到的问题生发点,都可能随时化入,成为哲思的有机组成部分,真不枉《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一书名。

     

        与此同时,如果硬要说《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有什么明白的主题,那么,它又是有主题的,主题还很大,即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做哲思?”这一主题还包括三重主题的伴奏,首先是“超越片面的、偏颇的自我”,其次是“提升至一种在高处的目光”,最后是“提升至一种普遍的视野”。

     

        阿尔诺·戴维森在“第三节、哲学话语”中提出一个问题:现代人把重视书面文本的方式投射到研究古典文本上,是否形成两种研究、阅读的类型呢?阿多的回答说:“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甚至在中世纪的文化中,口语性占据主导地位……从苏格拉底到公元前一世纪,哲学的传授几乎总是依据提问-回答的形式来呈现的。这指的总是回答一个问题,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相反,由老师提出问题,比如,苏格拉底,他会用提问的方式迫使学生理解他思想的所有内涵……古代哲学作品的撰写并不是为了展现一个体系,而是为了产生一种培育的效果……抵达宇宙理性的层面并向他者敞开。”

     

        读这些文字,会想到佛陀当年不也是这样跟弟子们对话的吗?《金刚经》里的须菩提在心灵修持的层面上与佛陀无二,但当佛陀已经化缘结束,洗过了脚,安坐蒲团之上,他就根据众生的根基与需要提问题,佛陀则应机说法,娓娓道来,如上引的苏格拉底讲述他的思想,说完了,一部流传千古的《金刚经》也便带着巨大“培育的效果”,成为人类思想史中再也绕不过去的经典。阿多与佛陀一样活在当下,他呼应二战以后打破曾经一味高扬主体性哲学的迷思、重视他者尊严的哲学思路,带领读者直面当下的伦理问题。

     

        这使我想起《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导言中提到:“马可·奥勒留,作为斯多葛派的皇帝,流传的故事成百上千,他在得知做空中杂技的孩子们伤亡的消息时,特地规定这些训练从此要加系带来保护;当为了捍卫罗马边境而抵抗在巴尔干附近的萨尔马特人时,他会自问这场战争的合法性?这些原则和范例对今天的民主都是有用的,而无需对之进行‘当下化’的处理。”活在当下是有理由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曲终奏雅,最后一节正是,“唯有当下是我们的幸福”。

     

        书中的阿多是一位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传统连接点上的哲学家,既不像帕斯卡尔、叔本华、尼采、福柯那样引人直入人类幽秘深邃的内在,使人茫然无措,也不像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阿甘本那样使人看出清晰的哲思传承与着力点,而是更为“中正平和”,让人不由得想起孔子,更想起孔子在“述而不作”后紧跟的是“信而好古”,也就是对古典文本、往圣先贤的尊敬了。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信息量极大,古人对自然的态度,普罗提诺神秘主义,马可·奥勒留的斯多葛主义等,都带着“培育”的效果,不断地环绕主题产生、回应、远离、切近、消隐。从无主题的角度看,你会看到奏鸣曲的曲式。从多主题的角度看,你会看到“我们怎样做哲思”落实于生活现场的“生活方式”。

     

        如鲁迅所言,“创作常根源于爱”,哲学家亦然。阿多提到:“神圣的精神或神圣的智性具有两种形态或两个时刻,在一个时刻里,它从元一中诞生,尚未‘在思考’,而仅仅‘在恋爱’,与其源泉保持着一种爱情陶醉式的接触;在另一个时刻,它构成在思考的精神。”但是阿多对神秘体验的产生和解释保持谦逊的直言不甚明白,则是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了。

     

        读书终了,不由得想到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照笔者看来,这是莎剧中探究主体人从诗意与爱情获得救赎的一部经典,开头时奥尔西诺公爵倾诉对奥莉薇亚小姐的恋情时有一段话,悱恻动人:“又奏起这个调子来了!它有一种渐渐消沉下去的节奏。啊!它经过我的耳畔,就像微风吹拂一丛紫罗兰,发出轻柔的声音,一面把花香偷走,一面又把花香分送……爱情的精灵呀!你是多么敏感而活泼……”

     

        哲学家之间的对话与情人的絮语有时候是无异的,自有爱意缭绕。《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是阿多智性开启的诗与思同在的流露,也似乎同时秉有“爱情陶醉式的接触”与“在思考的精神”。这些智性的文字将如微风将紫罗兰的花香偷走与分送,归根结底将所有的主题归于无主题变奏,灵动空奇,对读者产生“培育的效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