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杨)今年是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成立十五周年,日前,由世纪文景主办的2017文景艺文季在北京的原中法大学旧址举行。以“城市: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做主题,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有多位不同领域作家、学者参与主题各异的四场论坛,也有主办方精心布置的书店、咖啡馆、放映厅供前来参与的读者以多元方式体验世纪文景的书香和文化气息。
本报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兼具老北京四合院与欧式建筑风格的文景艺文季活动区,有源自文景出品的《小说药丸》一书趣味盎然的“小说诊疗所”,放映厅内循环播放关于土耳其大作家帕慕克及其作品的纪录片《纯真的记忆》,书店内摆放着十五年来世纪文景出品的重点图书和精美的文创产品。
文景艺文季重头戏由“何为理想的城市”主题论坛拉开帷幕。出版人、建筑研究者史建通过深圳、珠海两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历程阐释了落脚城市与宜居城市的内涵;经济学者陆铭将研究的视角放到纽约与伦敦,以此为例与中国的京沪穗比较,从更深层次解读世界都市的发展之路;策展人、建筑设计师唐克扬更多从城市建筑的角度提炼出黑白灰三色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论联系实践表达其心目中理想城市的标准;城市规划师茅明睿则从“不理想的城市”切入到话题,将北京与遵义加以对照,细述其对城市宜居性的理解。
此后,作家伊格言、评论家杨庆祥、作家止庵与编剧史航就“小说是否有治愈的功能”展开了对话,伊格言理解的小说疗愈功能在不同读者身上有不同表现,止庵则认为负能量的书能给其带来正能量,“我从中得到了人生的一种勇气”。专程从美国赶来的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怀特黑德与诗人西川对话的主题是“纽约巨像”,怀特黑德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西川曾在纽约任访问学者,他们关于纽约、文学、城市的对话不乏引人深思之处。忙碌的工作与快速的生活节奏、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信息化时代的负效应……“当代都市人的社群认同与认同危机”是个与所有生活在城市里的当代人有关的话题,来自北京大学的社会学者马戎、田耕与来自台湾的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在此议题基础上,依据其学术背景与研究、田野调查经验做出了各自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