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经典——三国志
(详见8版)
法国总理出版《读书的人》
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的新作《读书的人》7月5日由让-克·拉泰出版社出版。“看着我的藏书时,我看到了我学到的东西和一部分我喜欢的东西。这些书制造了我。小说、散文、手册、漫画,”菲利普写道,“藏书就像我们生存的‘记忆之所’。轻声说着旧时的喜悦和我们的缺点,低声抱怨着遭到背弃的阅读承诺。”在《星期日报》7月15日刊出的专访中,菲利普说,《读书的人》绝非自传,因为人生中有太多他一个字都不想说的事,比如他与母亲紧张的关系。这本书只讲读书怎样塑造了他。菲利普喜爱法国古典文学,每隔十年就要重读《悲惨世界》,每次都像老友重逢,尤其为雨果在前一百页里对米里哀主教的描写拍案叫绝。此外,他还喜欢罗斯唐的《西拉诺·德·贝热拉克》(俗译《大鼻子情圣》)、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二十年后》,常对《布拉热洛纳子爵》中阿多斯和路易十四之间的交流惊奇不已。
(详见4版)
黄肃秋先生在台湾
黄肃秋70余年前的台湾之行,反映出周予同、郭绍虞、李季谷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祖国宝岛台湾的教育发展与政治走向的忧患意识和高度重视,在中国教育史上写就一段佳话。黄肃秋和学生们在“四·六”事件中的英勇表现,是风雨飘摇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灭亡的有力证明。“度尽劫波兄弟在”,陈文彬、李季谷、朱文叔、郑鸿溪等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如陈文彬,台湾高雄人,积极支持“二·二八”起义,被台湾警备司令部拘捕,出狱后继续参加爱国民主斗争,1949年被迫离开台湾来到大陆。
(详见5版)
《军师联盟》:司马懿可曾听到来世的消息?
晋明帝司马绍(公元299-325年)是司马懿(公元179-251年)的玄孙。他继承了皇位后,就问大臣王导(王羲之的伯父),司马家是如何得到的天下。
王导具体讲了些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司马懿夺取曹魏天下的一些内情,很可能我们再也无法确知了。
但即便是王导站在司马氏的立场上讲述的这段历史,明帝听了后,竟极其痛苦地将脸往床上撞,说如果是这样,晋朝怎么可能长远啊!
祖先得到天下的经过,怎么会让司马懿的继承人痛愧成这样?
(详见15版)
严歌苓:我们被“平凡即伟大”的价值观误导了
严歌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待了13年,从1971年12岁入伍一直到25岁部队裁军退伍。军旅生活成了她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灰舞鞋》《白麻雀》《爱犬颗勒》,都以部队生活为题材,但多是以一个作家的客观视角来为那个时代的军人塑像。而她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芳华》则具有浓厚的个人自传色彩,是以第一人称描写她当年亲历的部队文工团生活:隐藏在西南都城的一座旧红楼里某部队文工团的内景中发生的故事。小说讲述上世纪70年代,一些有文艺才能的少年男女被从大江南北挑选出来,进入部队文工团,担负军队文艺宣传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萧穗子在这个团队里面朝夕相处,在严格的军纪和单调的训练中,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小说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开她们命运的流转变迁,是为了讲述男兵刘峰的谦卑、平凡及背后值得永远探究的意义。
(详见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