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似是故人来

    ——柳经纬教授《法苑拾余》编后感

    甘世恒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7月05日   19 版)
    《法苑拾余》,柳经纬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定价59元

        与柳经纬老师的结缘颇有些戏剧色彩。2005年初夏,我从母校法大(中国政法大学,下同)毕业,离京赴厦入职于厦门大学出版社。巧合的是,柳老师也是在2005年,自厦门大学调任至法大,成为了我母校的教师。而实际上,柳老师在离开厦门大学前,早已是厦大出版社的老作者了。时至今日,仍有多部教材不断更新再版。此后的2009年,柳老师更是协助厦大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共和国法学论争实录》八卷本。加之已有教材的不断修订,我与柳老师的邮件往来和见面机会也逐渐地多了起来。频繁的接触中,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柳老师身上所具有的学者的专业气息和平易近人的谦和态度,以及对待学生和晚辈的宽容与提携。

        离厦多年,柳老师对厦门,对厦大依然念念不忘。这一份对厦大的情谊,也深深地凝结在柳老师所著的“凤凰树下随笔集”系列之《法苑拾余》之中。说起本书的策划初衷,其实源于一次偶然。由厦大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凤凰树下随笔集”系列,收录的是与厦大各学院相关的知名学者的随笔集。在《法苑拾余》之前,已有厦大多个学院的学者随笔收录其中,唯独缺少法学院学者的随笔。柳老师作为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前身——厦门大学法律系的主要负责人,无论从其资历还是从其学术地位看,都是随笔集作者的合适人选。于是,在一次与柳老师在厦门偶然而短暂的会面之后,出版社蒋东明社长便诚挚向柳老师约稿,正式邀请柳老师成为随笔集的作者。柳老师也欣然应承下来。作为本书的责编,我便有了和柳老师又一次真诚而细致的合作。这本收录了柳老师关于厦大、关于法大、关于法学的随笔集《法苑拾余》也因此面世。

        作为老厦大人,柳老师对于厦大最深厚的感情莫过于恩师李景禧先生。在《我们永远的老师:李景禧先生》一文中,柳老师深切缅怀了我国知名民法学者、厦门大学法律系的老前辈李景禧教授的生平。李景禧教授不但法学学识渊博,有生之年为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建言献策,还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具体的法律实践,并以身作则,用学者的专业精神和态度,将法学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包括柳老师在内的弟子们。法学前辈对于学术和为人的严谨要求,也充分体现在了如今已桃李满天下的柳老师的身上。此外,该文也回顾了厦门大学法律系的创办经历和起步时的艰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厦大法学院的深厚底蕴和强大专业实力的根基所在。

        当然,作为法学尤其是民商法学的学者,柳老师更关注的还是法学和民商事立法的问题。鉴于本书仅收录随笔文章,柳老师将许多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章按内容分编。有讨论立法用词和法律用语规范性的“咬文嚼字”编,也有集中讨论民法典立法的“法典情结”编。虽然都是专业的学术问题,但并不晦涩,反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多篇探讨法律人规则意识和反思法律职业的批判性文章,如《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法学教授应该有法律信仰》《法律人与签名》《“法学幼稚”与“白卷”》等,以及戴着法律眼镜读文学作品的读后感,如《司法公正与战争胜负——重读〈曹刿论战〉的体会》《话说红楼第一案》《求其生还是求其死——读欧阳修〈泷冈阡表〉有感》等。以上诸文,或以法学学者的专业眼光分析了日常生活和行为,或基于民法学者的专业角度剖析了民法典立法的艰辛、成绩与不足,又或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剖析了法学、法律和文学,其文笔之多变,思维之宽广,不为一时之炫技,实乃学者之专业,法律人之良知。而“前序后记”编,则展现了柳老师对于师道之传承,对弟子们的提携和帮助。

        通读此书,一位为法学和中国法治建设殚精竭虑的法学教授、一位为中国民法典立法呕心沥血的民法学者、一位以身作则授人以渔的法学教师形象,跃然纸上。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从柳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法学学者对法律的坚持和坚守,看到了老师对学子的悉心扶持与无私奉献,更看到了有着“南方之强”美誉的厦门大学的自信和自尊。我也相信,这样的学者不会只是少数,而一定还有许多,许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