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6月28日 星期三

    吴清源:修行的一生

    甫陵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6月28日   10 版)
    《吴清源回忆录:以文会友》,[日]吴清源著,陈翰希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7月第一版,42.00元

        品书读人

     

        103年前,争议巨大的传奇人物——吴清源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少有围棋神童之名的吴清源于14岁远赴东瀛。自1940年与木谷实九段的镰仓十番棋中将其降级以后的三十余年间,吴清源横扫彼时世界第一的日本棋坛,在与日本整整三代顶尖棋士的生死十番棋中把对方全部下至降级,此即所谓的“让天下一先”。

     

        1984年,在东京大仓酒店的吴清源引退仪式上,倏然掌声雷动——那是一局纪念联棋,棋坛为向吴清源致敬,由十位顶尖棋士执黑轮流落子。他的师兄桥本宇太郎第一个上场,拈起一枚黑子,郑重地落在了棋盘中央——天元。桥本此举乃是致敬吴清源平生最著名的一局棋——1933年,他挑战本因坊秀哉名人,弈出了流芳百世的“三三·星·天元”之名局,与木谷实共同开创了围棋史上的新布局时代。

     

        引退后,吴清源回忆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以文会友》。从年轻时代一直到晚年,吴先生在思想上似乎总是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人,并能在棋艺上不断创新,走前人未敢走之着法。无论是刚赴日不久就和木谷实共同下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布局”,一举打破日本近世围棋重视边角实地的布局套路,还是其晚年提倡的“六合之棋”,时人起初总是很难理解其思路。单纯从围棋的角度,除了用“天才”二字,似乎找不到其他理由来解释他在围棋上的绝顶造诣和跨越时代的构想,但是他的回忆录给了我们走进其围棋世界的一把钥匙。

     

        每下完一局棋,吴清源的体重就会变轻两斤

     

        如今商业化职业围棋赛事的激烈程度,已远远比不上吴清源时代血刃决斗式对局。当时的十番棋与如今的淘汰制职业比赛有明显不同。

     

        当时的围棋规则是非贴目制。围棋中黑棋先行,黑白轮流落子,终局后空多者为胜,在这种情况下,黑棋有巨大的先行优势。如今的贴目制规定终局时黑棋要减去一定目数(日韩为五目半、中国为六目半),就是为了使双方获胜的几率尽量相等,降低了执白方的行棋难度。

     

        在十番棋中,如果有一方净胜对方四局,就将对方的棋份降一级。双方对弈,即由分先(轮流执黑、白),变为被降格的一方在三局中执黑两局;如果再被净胜四局,则会继续降格,变为定先,即被降格的一方全部执黑。被降格即说明棋士水平明显低于对方,所以必须在开赛前被让予一些先行优势。受让对于棋手来说是巨大的耻辱,所以当时和吴清源下十番棋的木谷实、藤泽库之助在临近降格时,都以剃头发、怀揣对日本棋院的辞呈等极端方式来显示自己不愿输掉比赛的决心。

        对于吴清源来说,情势之恶劣尤甚。吴先生从早年一直与读卖新闻社合作,读卖新闻社以他为中心来策划棋赛,其他报社的棋战若无读卖新闻社的应允他也不会参加。当时的围棋界日本一家独大,且没有国际比赛,圈子小之又小。加之战争、国别、宗教、个人生计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对于吴先生来说,身处十番棋的舞台上,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其身心压力可想而知。

     

        他在回忆录中比较道:“现在的头衔制比赛,输掉一次两次都不会损伤名誉,棋份更是没有丝毫变化,挑战次数也没有限制。头衔亦有各种各样,数量很多,无法清晰地排名显示何者最强。”当时十番棋一盘要下两三日,精力、体力耗费极大,每下完一盘,吴先生的体重就会变轻两斤,这对当时体重不足百斤且身处异国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场场悬崖边上的战斗。

     

        然而从1939年第一次和木谷实的镰仓十番棋算起,到1955年最后一次对高川格的十番棋结束,在所有这些赌上双方棋士生涯、拼死一搏的决斗中,吴先生竟然可以将日本整整三代顶尖棋士全部打至降格,让天下一先。除了过人的天赋,还有一些围棋以外的东西在支撑着他。

     

        田壮壮拍《吴清源》,为什么基本不讲围棋本身

     

        2007年田壮壮导演的《吴清源》电影刚上映时,不懂围棋的人以为乏善可陈,懂围棋的人也总是奇怪为什么电影里和围棋相关的内容比例如此之低。吴先生一生关于围棋的戏剧性情节数不胜数,起码关键的那些总该仔细拍进去才对,但和本因坊秀哉的世纪对局、那么多次激烈的十番棋对弈,电影里却都是一笔匆匆带过。没什么台词的主角一人沉思,抑或梦呓一般的自言自语却屡屡出现在镜头中。

     

        田壮壮导演仔细地了解了吴先生的一生,电影很多构思也询问过吴清源本人的意思。围棋,当然是吴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却不是全部。

     

        从青年时代起,吴先生就一直和信仰纠缠在一起。对于完全身处世俗的当下人来讲,自是很难理解这种东西,没有工夫考虑“为什么”三个字。但对于十几岁就东渡日本的吴先生来说,虽有母亲、兄长照顾,但终究是很难帮助他在每日严酷的胜负世界里跳脱出来:“我整日征战胜负的内心突然出现了无法填补的空洞,寂寞无从治愈,每天都不得解脱。”(《以文会友》第三章)。

     

        无论是哪种技艺,在受到挫折时,难免会有不知当下究竟有何意义、努力再多又能怎样的困惑,类似这种疑惑,通过他人开导不能说无用,但更重要的还是打通心结才能跨越并达至澄净的心态,而这一过程,就是修行。古往今来,很多宗教其实都是想解决这一问题,只不过方法各不相同。吴先生在三四十年代,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追寻“为什么”。

     

        1955年吴清源先生的所有十番棋结束,到1961年他不幸发生车祸,这六年时间,是他棋艺的最后之高峰。过往大家的目光总是聚焦在十番棋上面,而忽略了吴相对后期的这六年时光。当时日本棋坛已经逐步开始进入新闻棋战阶段,并引入贴目制,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转变,此时坂田荣男、藤泽秀行等人的棋艺也日趋成熟,终于能慢慢开始和吴相颉颃。这一阶段的棋谱,吴先生有过解说——他的自战解说集《吴清源名局细解》收录了此时的许多对局,双方妙手迭出,斗智斗勇。尤其是只有三期的日本最强决定战中,吴和坂田针锋相对,竭力应对,下出了多盘往往被忽视的名局。

     

        20世纪60年代,来自台湾的青年林海峰登上了当时日本棋坛最高的舞台——名人战决赛,在先负一局的情况下,林海峰请老师指点,吴先生说:“平常心”。后来林海峰果然在这期名人战里,逆转坂田荣男,以史上最年轻的年龄坐上了名人宝座。

     

        晚年,吴先生写出了《21世纪的围棋》,提出“六合之棋”,讲究步步从全局出发来构思,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之得失。在围棋世界中,每个人的风格都会有差异,有的人爱好实地,有的人喜欢运用外势和厚味的大模样作战,但吴先生的围棋思想总体上说没有这种偏好,他的思路时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外势与实地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并能够灵活转换。他认为这样一种调和的围棋,可以称之为“中的精神”,既不是阴,也不是阳,是一种平衡,一种全局观念。

     

        但是即使在职业比赛中也鲜有人走出吴先生六合之棋中的着法,实是因为这种走法太难掌握又好像对实地不是很敏感,导致在实战中好像很难取胜。由此,不少人认为吴先生晚年的这一理论只是花架子,没什么实战价值。但事实如何呢?

     

        阿法狗是围棋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近世围棋史上有两大革命。第一次是17世纪时日本的本因坊道策首创了“手割”分析的方法,并对全局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自此以后,过去的力战围棋转变为重视实地与全局观念的围棋。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吴清源和木谷实的“新布局”则可以说是拉开了第二次围棋革命的序幕,一改过往日式围棋重视边角定式的下法,转而重视棋盘中腹的价值。

     

        而如今的我们更是幸运,在有生之年看到了AlphaGo的出现,将其称为围棋史上第三次革命是怎么也不为过的。更为奇妙的是,在人工智能的着法中,竟然暗合了吴先生六合之棋的理念,将吴先生的六合之棋中的着法输入电脑的AI系统,得分也是颇高。

     

        在AlphaGo出现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电脑的强项应该是局部计算而不是围棋上较为难以量化的所谓全局观。但事实却正好相反,电脑的全局观念非常之强,总是会走一些人类无法想到的点,人类高手事后细细品味才发觉是照应全局的好手,而这也正是六合之棋的重中之重。人工智能背后的神经网络算法虽然能告诉我们应该走哪步棋,但是告诉不了我们为什么要走那步棋,而吴先生六合之棋的理论则是会告诉我们这里面的具体原理和逻辑。

     

        有人说,吴先生是为围棋而生的。但任何一种技艺,如果只埋头于技艺本身,成为高手是可能的,但要是想开宗立派,又确实是不能拘泥于具体的、看得到的技术性环节。吴先生以舞勺之年东渡扶桑,在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下,日本人普遍敌视中国人,而吴先生又屡屡击败日本本国高手,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却能够放平心态,一坐到棋盘前,就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无论对手是谁,始终敢于创新,下出前人未曾走过的和定式以外的着法。这才留下了一张张传世妙谱。

     

        也许自由、平衡,才是围棋的真谛,而不是前人的种种定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