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星散岛屿中涌动的大海

    ——关于《积木书》

    李泽欢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17日   09 版)

        《积木书》在文体上是很难分类的,散置的描写,偶然发生的情节,虽然各自拥有一个标题,却在扉页之后找不到目录,阅读过程中,甚至书页下角的页数提示也成了一个玩笑,它根本无法让我们知道自己在书的内部行进到了何方。根据书题的提示,我们明白,要在阅读的开始确定一个所谓的正确方向是困难的,应该像玩积木游戏一样,随意翻开一页,在省略号开始的地方读下去,直到句点的提示,然后又能和另一个省略号相遇。我们可以把省略号看作是一小块积木的拼接部分,它向我们暗示连接的可能,表明每一个断片都不是孤立无援的。

     

        然而,是这样的吗?我们能通过独自一人的参与完成一个故事、一个统一图像的连接和生成吗?有某些东西会在阅读过程中缓慢地显影吗?我们,不同的读者,最终能够到达同样的一个地点吗?这需要我们各自的参与和体验。

     

        在这本书中,赵松延续了他一贯冷静疏离的观察方式。他似乎对微小事物有着永不餍足的描写欲望。我们经常看到他对线条的迷恋超越了对一个故事的组织,在有人物出现的地方,并没有矛盾出现,没有一个转折推动着人物发展和情节生成,传统小说的法则遭到废黜。在这种写法里,作者更专注于让他的线条一丝不苟地描绘出场景中的每一个褶皱,一切在句子里被完成。情节被悬置在它们发生的地方,没有什么得到了规定,没有什么得到了发展,由省略号开始,以句点结束。

     

        这种特殊的写法使读者常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某些摇漾晃荡的东西,会下意识地期待着它们渐渐沉降下来,最终能聚合成某种稳固,但这种聚合并没有发生。翻开另一页,叙述又重新开始了。读者置身于赵松的叙述中,就像搭上一辆夜行列车,透过车窗偶尔有些景色会在明亮的灯光中丛聚,很快又消失,在起灭中有某些东西也在作者的叙述中流动着。这样,一块块积木就像一些星散的岛屿,叙述就是在其中涌动的大海。

     

        在赵松的小说里,光是无所不在的,这光不是自然光,因为自然光必然侧重于使物体朝向某个角度投放它的阴影,原本散乱放置的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各种物体、事件能够在某种法则下获得统一,某些东西得到揭示。在这里,不如说无所揭示,我们能在赵松笔下巨细靡遗的描写里看见一切,但一切仅仅可见。没有什么发生,一切都被摊置到同样一个光滑的平面上,一个可见的空间里。他并不在乎驱使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而这样的对心理动因的掏空反而让他的叙事获得了一种自由,令他得以在一个全新的向度上继续进行他的写作冒险——这是他从上一部《抚顺故事集》中的跳脱式转身。

     

        仿佛汇集了各种生活片段,这其实是这部小说提供给我们的一种表象,因为在作者赵松那里,所有的这一切在生成机制上、结构肌理上跟梦境是极为近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觉得,在他的笔下,你会发现各种“场景”或“场境”的界限是非常暧昧不明的。其中的实验性特质会时不时地显露出来。而写得最具实验性和最出色的,应该要属于一再出现的对“梦”的描写了,或者说是仿梦境的某种再造,还有一些就算没有具体点明,那些描写也是处在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中的。

     

        赵松不断实验着不同的结构与呈现方法,试图捕捉住“梦”的倏忽易逝的本质中的流光溢彩和动人心魄的转折。那些类似于蒙太奇的手法被他熟练地应用到这种表现的过程中,有时在一个长句子里“梦境”和“现实”的悄然更换让人特别不易察觉,而文气却在其中一以贯之,读者只能用眼睛去读,因为呼与吸的转换跟不上他那不如说“取消”了标点符号的流畅文句。读读这样的句子,我们就会发现,试图在事物之外寻找一个“意义”,不如直接与其在体验中相遇并拥抱它的丰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