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海孟德:印度的鲁迅粉丝

    葛涛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5月10日   07 版)

        我第一次见到印度尼赫鲁大学的海孟德教授是2011年10月18日晚上在绍兴举行的国际鲁迅研究会筹备会上。因为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国学者对成立国际鲁迅研究会有些不同意见,希望能等到时机成熟时再成立,我比较着急,因此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阐述成立国际鲁迅研究会的重要意义。我刚讲完,就听到一个声音说,“现在应当成立国际鲁迅研究会”。我循声望去,看到一个身着印度传统服饰的学者正在微笑着看着大家。稍后有几位学者也表示现在可以考虑成立国际鲁迅研究会,于是,大家开始讨论国际鲁迅研究会的组成人员,学会的领导层,注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由此,国际鲁迅研究会就在2011年10月18日晚上正式成立了。但是,由于会议期间事务繁多,我和海孟德教授还没有时间交谈。

     

        我真正认识海孟德教授是在2012年11月12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论坛上。在筹备这次会议前,我作为国际鲁迅研究会的秘书长发邮件给海孟德教授,希望能在新德里举办鲁迅研讨会的同时也能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举办一个鲁迅展览,两个活动共同组成一个“印度鲁迅文化周”。海孟德教授联系了印度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以及印度中国研究所等有关机构之后,表示有关机构可以提供经费共同举办一个丰富多彩的“印度鲁迅文化周”,并特别希望能邀请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参加这次会议。

     

        印度对华友好的左翼知识分子特别尊敬钱理群教授,我向钱理群教授转达了印度学者的邀请,钱理群教授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和我们鲁迅博物馆的代表团一起来到印度。当我们中国学者一行六人从新德里机场一出来就感受到了“印度鲁迅文化周”的热烈氛围,不仅是因为印度20多度的气温,更主要是因为来接机的尼赫鲁大学的几位学生都穿着印有鲁迅先生头像的T恤衫,这使我们感到非常的亲切和激动。

     

        次日中午,海孟德教授驱车来到我们住宿的宾馆看望钱理群教授等参会的中国学者,我和海孟德教授交谈后才得知在印度举办一个关于中国作家的学术研讨会是多么的困难,因为印度和中国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受制于两国之间较为冷淡的外交关系,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尼赫鲁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建设的尼赫鲁大学孔子学院,虽然成立孔子学院的协议已经签订10多年了,但是至今也无法在尼赫鲁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孔子学院。他很欣慰,这次通过印度外交部的高级官员最终为中国学者办理了会议签证,使得会议可以顺利举行。

     

        13日下午,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论坛暨“印度鲁迅文化周”在印度国际俱乐部的会议室正式开幕,来自印度各地的中国文学及中国问题研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鲁迅研究学者近百人汇聚一堂,共同研讨鲁迅话题。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临时代办丁锡军先生莅临大会致词,高度评价这次鲁迅研讨会议在印中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意义。紧接着,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制作的鲁迅生平展览也在国际俱乐部的展览厅开幕,与会的嘉宾一同参观展览。晚餐后,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在国际俱乐部的礼堂演出了鲁迅作品改编的话剧《阿Q正传》的片断,《药》的片断,并放映了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伤逝》。14日全天在尼赫鲁大学举行学术报告会,尼赫鲁大学的校园内到处张帖或涂画着政治波普画,使参会的各国鲁迅学者感受到了浓烈的左翼文化氛围。总的来说,这次“印度鲁迅文化周”非常成功,得到了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外国的鲁迅研究学者的好评,而这与海孟德教授的辛苦组织是分不开的。这次“印度鲁迅文化周”唯一的遗憾是,海孟德教授虽然安排好了在泰戈尔的故乡加尔各答举办鲁迅展览,但是我们因为公务护照的签证时间只有5天,所以未能到泰戈尔的故乡举办鲁迅展览。

     

        此后,我就和海孟德教授熟悉起来,通过聊天才知道他在印度师从著名的华人学者谭中先生学习中文,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大学留学,专业研究领域是中国政治,并曾经到苏州考察中国的公民治理模式。但是,他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阅读过鲁迅的小说,由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几年在研究中国政治之余,开始大量阅读鲁迅的作品,并开始做一些鲁迅研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海孟德教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喜欢鲁迅”。考虑到作为中国邻邦的印度虽然有近12亿人口,但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加在一起也没有一百人,懂中文的人也不多,因此,我向海孟德教授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他能在专业研究之外,抽出一些时间推动鲁迅在印度的传播与研究。

     

        2015年,海孟德教授来北京访问,我们再次见面。他高兴地告诉我,为了纪念《野草》出版90周年,他正在和一位印地语学者合作,准备首次从中文直接把鲁迅先生的《野草》翻译成英语和印度语在印度出版,另外,他也在指导一位研究生撰写鲁迅与印度著名作家普列姆昌德比较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我为他在印度开展的传播和研究鲁迅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他却有些无奈地说,这几年随着印中外交关系的好转,印度尼赫鲁大学学习中文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一毕业就会很容易找到报酬丰厚的工作,因此也就很难找到愿意继续读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并研究鲁迅的学生了。而他的老师谭中先生也希望他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他的专业领域中国政治问题研究上来,不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研究鲁迅。对此,他只能向谭中老师保证虽然花费大量的精力研究鲁迅,但是不会完全放弃中国政治问题研究。

     

        2016年初,国际鲁迅研究会原定在某国举行的鲁迅研讨会因故没有能够与合作方达成协议,面临着当年无法举办一次鲁迅研讨会的困难。我给海孟德教授发邮件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很快回邮件说,欢迎国际鲁迅研究会再次来印度举办鲁迅研讨会,可以结合《野草》的英语译本和印地语译本在印度的出版举办一次鲁迅研讨会。我很感动他对学会工作的支持,我们学会自成立以来,一共在中国、印度、美国、韩国、德国等国的大学举办了七次学术论坛,而海孟德教授一人就承担了两次学术论坛的承办任务,要知道印度还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大学的科研经费有限,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比较困难。后来,鲁迅文化基金会提出要在11月12日赴印度举办“鲁迅与泰戈尔对话会”,希望能与印度有关大学合作举办。我把这个意思转告了海孟德教授,他说《野草》的译本因为翻译的难度较大,肯定无法在11月初出版,不过他可以配合鲁迅文化基金会在印度的文化交流活动,把原定的会议主题改为“鲁迅与泰戈尔对话会”。我再次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歉意,因为他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调整会议的筹备工作。

     

        2016年9月,海孟德教授来北京参加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题为《今日中国社会与鲁迅先生:我来说两句话》的发言中鲁迅在对当代中国处于边缘化的现状表示了担忧:“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我很难了解和理解今日中国为何对鲁迅有这么大争议?我以为鲁迅比起任何其他现代派作家都更处于中国现代思想讨论的中心。”海孟德教授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各国学者的共鸣,大家都对鲁迅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传播的现状表示担忧。

     

        11月12日,“鲁迅与泰戈尔对话会”在尼赫鲁大学举行,会议由国际鲁迅研究会、鲁迅文化基金会和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这两所印度最顶尖的大学的中文系来共同主办,除了远道而来的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的著名鲁迅研究学者,印度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基本上都参加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张志宏先生也代表中国大使馆致开幕辞,可以说,这次会议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对于推动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国后不久,我就收到海孟德教授的邮件,得知他准备把他主办的这两次鲁迅研讨会的部分论文编选为一本鲁迅研究论文集在印度的一家著名的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且已经获得学校的同意准备在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开设一门鲁迅研究课程,这样就可以引导更多的印度青年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并通过鲁迅的作品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从而推动印中这两个邻邦之间的文化交流(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有很多人担任政府官员及驻华的外交官)。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海孟德教授说“我喜欢鲁迅”的情景,不仅为海孟德教授在印度推动鲁迅传播与研究的工作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而且也期待他在鲁迅传播与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