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4月26日 星期三

    翻书读屏两兼顾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26日   08 版)

        每到“世界读书日”,怎样阅读的话题便热闹起来。看到许多有识之士对现今读书状况忧心忡忡并发出要“深阅读”和多读“纸质书”的呼吁,我就越发难以理解:电子化疾飞猛进的时代,能阻止人们读屏?何况阅读还属纯个人的事。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电子阅读何尝不是这样,它是信息化时代迅速发展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以电子工具如智能手机、iPad等进行“微阅读”,已成当今时代多元化的组成部分,谁又能视而不见?所以,在阅读这件事上,我顺应潮流,乐做“中间派”:既翻纸质书,也不拒绝“读屏”。

     

        的确,纸质书有着特殊的“厚重感”。从书籍形制看,有从先秦的“简策装”到唐宋以后的“经折装”“卷轴装”“旋风装”“线装”“蝴蝶装”“裱褙装”等;从书籍用纸看,有从公元前二世纪出现的“灞桥纸”到魏晋时期的“蚕茧纸”“剡藤纸”,到宋代大量使用的“麻纸”、清代盛行的宣纸等;从书籍字体看,有宋代的极具书法意味的欧、柳、苏、颜体的大字刻及明代万历朝以后流行至今的宋体字。可以说,书籍形态的发展,不仅是设计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种具有独特视野的艺术史、技术史和审美文化史。故而,捧上一本书,即便随便翻翻,手指触摸纸张的质感及纸墨散发出来特殊的香味,是任何屏幕也营造不出来的。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描述为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图书中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具备领悟抽象思想和探寻严肃问题的能力。

     

        这也许就是“纸质书阅读坚守者”拼命抵制“碎片化点击屏幕游戏派”的重要原因吧。他们觉得,“翻书”变成“点网”或“读屏”,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的“游戏化”,带来的便是思维的碎片化、表浅化与急躁化,传统纸本阅读的安宁感、愉悦感很快消失,与作品对话的阅读体验也不复存在。同时,时刻与电子工具亲密接触,大脑不知不觉被“绑架”:微博不停地刷、微信不停地发、QQ不断地回复——思维随时处于动荡不安、摇摆不定的状态,内心感受的往往也是烦躁和空虚。其实,这个问题看似非常严重,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又不难发现,既然电子化已广泛渗透我们的生活,成了一种“效率”“实时”和日常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阅读方式,堵不如疏,况且智能手机、电子阅读等能让成天匆忙奔波的现代人把等飞机、乘车、坐公交、上洗手间之类的“碎”时间利用起来。再说,一张电子存储卡便能储存几千部书籍的内容,可节约数平方米书房,现在的房价多贵啊;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一座移动的新闻综合频道,它能让我们迅速浏览来自四面八方的简讯及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奇闻异事,这难道不比过去非得守着电台、捧着报纸听或看旧闻好?所以,我现在既“读屏”又“翻书”,白天“零碎”时间一般读屏,睡前(包括午睡前)翻书约半小时,由此构成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我坚决反对电子阅读、手机阅读是“洪水猛兽”的观点,觉得“纸本阅读的坚守者”和“电子悦读的爱好者”完全没必要用彼此紧宿的尺度丈量对方。俗话说,个人是渺小的,手大捂不过天来。作为阅读方式的一种新趋势,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令虽让我们困惑、挑战我们的经验,或许正是令我们醒悟的良药呢!如果我们乘此就封闭自己,就很容易将俗世看作道德的对立面。

     

        因此,我坚持做阅读“中间派”,既不拒绝新鲜事物,也不彻底抛弃纸本阅读的传统,始终做到“翻书”“读屏”两兼顾、两不误!

     

        安徽省池州市 赵柒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