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关东煮”浸泡着的“麻辣烫”

    陈增爵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4月05日   10 版)
    《东北游记》,[美]迈克尔·麦尔著,何雨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48.00元

        《东北游记》展现的,是美国人迈克尔·麦尔感受的中国东北。作者的文字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他点击历史,抚摸现实,将东北黑土地满天繁星的夜空、白雪覆盖的田野、炕头焚烧秸秆的烟雾,还有列车时刻表、地图、史料串联起来,犹如在“关东煮”里浸泡着的一串“麻辣烫”。

        这串“麻辣烫”必然有滋有味——那滋味首先是松花江畔,当年满山遍野大豆高粱的广袤黑土地,浸透着中华民族汗水、血泪的深沉苦难。蠢蠢欲动在黑土地上的沙俄、日本、苏联之政治图谋,“柳条边”、“九一八”、满洲国、中东铁路等历史事件,迈克尔·麦尔笔下均有涉及。

        作者不仅仅从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坐标,读解东北黑土地的陈年往事,还注重发现西方人讲述东北时玩的“猫腻”。可以说他在挑剔地扫瞄,不时寻找着某位可以与自己PK一番的对手。察觉对手文字的破绽,他毫不留情,一一披露,指出其谬误。例如一对美国父子——亨利·凯尼和查尔斯·毕夏普·凯尼,就是如此。日军制造“九一八”事件后的次年,1932年,国际联盟代表团进入被日本侵占的东北,应邀对中国国民政府进行外交援助时,亨利·凯尼撰写了一份发给西方报刊的新闻通发稿,就颠倒黑白地赞颂“日本将西方文明带来了满洲”。他隐瞒了占领日军对东北的压迫和搜括:250万中国民众被强制劳动,被禁止拥有土地,被禁止吃当地生产的优质大米,每年却有600万吨东北生长的谷物被掠夺到日本。从1932年起的十二年中,日本夺走了东北600万吨钢材和2.23亿吨煤炭。在查尔斯·毕夏普·凯尼笔下,东北民众对入侵日军的奋起抵抗,只是“强盗土匪作乱”;他赞扬日本的入侵东北,“并非征服,而是发展”。

        关于侵华战争造就日本民众的苦难,《东北游记》同样真实叙述。作者走访了松花江中的一个码头。当年,在“开拓满洲”之名诱惑下进入中国的日本垦殖者,在战败后被日军抛弃,有数百名日本妇女在这个码头上放下孩子,自己踏入滔滔江水自尽。“对于那些移民村庄的女人、小孩和老人来说,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自裁。”这是当年一位日本将军对此的直白表述。

        关于东北往事,《东北游记》所描绘的有些并不广为人知。比如关于有“中国考古学之父”之誉的梁思永的故事,比如关于美国战略情报局策划的“红雀行动”,都很值得今天的我们了解。

        《东北游记》书写东北,不仅一探中国的过去,还着意展望这个国家的未来。书中有关土地的话题,从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延伸到凤阳小岗村,以及取消农业税……他思考历史,同时触摸着黑土地在新时代的脉动。

        迈克尔·麦尔是个娶中国东北姑娘为妻的洋女婿。他对妻子家乡的记录,必然面临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贴身紧逼”。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特别善于融入当地的环境中。正像译者在译后记中写道:“北京的大街小巷里,他就是住在大杂院的‘胡同串子’(迈克尔·麦尔著有《再会,老北京:一座转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出版——引者注);到了东北农村,他又成了下农田睡火炕的边关大汉。”书中有形形色色的东北人,迈克尔·麦尔生动地描摹出了他们的言谈举止,“有点像文字版《乡村爱情》,读来总让人有种他们就在你身边,扯着大嗓门,说着东北话的感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