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总分馆制”让文化资源流动更高效

    《 中华读书报 》( 2017年03月08日   08 版)

        近日,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这标志着,一场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以增加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能的基层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动。(2月22日《光明日报》)

     

        文化馆、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是个“泊来品”,欧美等国家普遍采取,它是指在一个合适的地域单元内,由一个或多个建设主体建成一个“公共图书馆群”,在该体系内,通常由总馆主导协调多个分馆共建共享,实行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服务政策、统一服务标准,通借通还。现在,我们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也就是要在县级建总馆,在乡镇、村(社区)逐级建分馆。这确实是一场可贵的变革。

     

        “总分馆制”有利于文化资源实现城乡共享,提高利用率。以前县级、乡镇、村社各建各的文化馆、图书馆,“分灶吃饭”、单打独斗的结果是,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独立分散,泾渭分明。如此一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得往往较好,文化资源丰富,而乡镇、村社所谓的文化馆、图书馆,充其量只能叫“室”,文化资源匮乏,常常是“铁将军”把门。一句话,县域内的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不了合力,不能把服务效能最大化,存在一定的闲置。

     

        有了“总分馆制”,形成“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布局,县域内的公共文化资源就实现了共建共享,县级馆里的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就可以“下基层”,甚至“走”进农家书屋,优质文化资源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比如,在先行实施“总分馆制”的地方,一些社区居民不用到县级图书馆,就能看到总馆定时配送来的新书好书,一些农民不出乡镇,就能将从县级图书馆里借来的图书还上,图书资源的流动堪称便民,而且有效率。

     

        “总分馆制”有利于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差距,让群众享有便利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总分馆制”的实施不光是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更便民、更有效率那么简单。总馆会把分馆建设、维护、运营当成自己的事,对分馆予以管理、带动,还会为分馆培训服务人员,保障分馆具有相应的人员保障,如此一来,过去乡镇文化站、图书馆无人管或无专业人员管的问题就得以化解。据说有的总馆还要送戏下乡等,以力求分馆建得起、转得动、用得好。

     

        可以说,“总分馆制”是让公共文化服务伸向远方,是在打造无形的知识之城。眼下,相关部门出台了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期待这项工作在各地都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广大基层群众享受到均等化的、优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当然,“总分馆制”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是由县级公共图书馆来主导建设,采取“总分直管”模式,还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采取“民办公助”模式,可以展开探索。

     

        成都市武侯区 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