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心置腹,掬诚以待,这是作者的姿态,也是《书简》的感人之处。
文如其人。以前读殷健灵的书,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她本人。当然,以前读的大部分是她的小说。小说是有虚构的,所以,联想到她本人时,难免有想象或猜想的成分。这次读她的这本《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以下简称《书简》),不用想象,不用猜想,殷健灵仿佛就站在我面前。我进而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给她写信的人,在听她的答复,她本人的形象就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所以,我读这本书,也是读作者,读作者的故事,读作者的思考,读作者表达的姿态。
在这本书中,十五封信中所涉及的问题,很多都是我少年时代曾经感到困惑的问题,甚至是老了以后还在思索的问题。读这本书,我仿佛又恢复了青春年少,我是她的读者,我信赖她,向她倾诉,期待着她的真心实意的真知灼见。我没有失望,我感受到了她的坦诚、率真、热情。她对小读者们是敞开心扉,毫无保留的。她不是居高临下,她把心交给了读者,她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她曾经的困惑。读到动情处,我觉得她也是在向她的小读者们倾诉,那么真实,那么真诚。
殷健灵首先是一位少年心灵成长的陪伴者,这十五封“青春书简”,谈的都是少年的心灵成长,因此,这是一本心灵之书。成长分生理的和心理的成长,生理上的成长,是肌体发育的过程,具有群体特征,是有规律性的。心理上的成长,更有个体特征,是个性素养的发展过程,是内心世界的秘密,虽然也有规律性,但更有鲜明的个体差异。因而,对于心灵的成长,特别是青春期心理的知晓已属不易,交流起来就更加困难。殷健灵深谙“爱的表达,是一种能力,而感觉爱,也是一种能力”,基于此,她走进了成长中的青春,热心地去倾听他人,也真诚地叙述自己。我常说,人的一生,是一段一段感情的经历,是许多许多感人的瞬间,这些经历,这些瞬间,叠加起来,就是感情,它决定着人的幸福感。而少年处于心灵的发展阶段,它需要引渡,去从纷繁芜杂的感情经历的许多瞬间中,找寻健全人格所具有的幸福感。
全书是书信体散文的形式,也讲了很多故事,有殷健灵自己的故事,而更多的是殷健灵所收到的小读者们寄给她的信件中所讲述的故事。小读者们愿意对她倾诉,与她倾心交谈。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被小读者们看作是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这是幸福,也是荣誉,是儿童文学作家修炼的结果。殷健灵也乐于担当成长陪伴者的角色,她以朋友的姿态对小读者们推心置腹、平等对话,她给小读者们的这些书信中有疏导,有建议,有经验之谈,有深度思考,她用她的观念,她的经验,她的爱心,对小读者们体贴入微、真诚相待。
《书简》也是一本智慧之书。如果要研究殷健灵,研究殷健灵的创作,有很多渠道,很多把钥匙,但是这本《书简》,有殷健灵对自身成长经历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充满她个人的人格魅力,我觉得这是一把非常灵巧的钥匙,可以叩开殷健灵的心灵。书中蕴含着殷健灵的教育观、儿童观,她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和人生经验拿出来与小读者们分享,我们从每封信的故事中都可以看到哲理性的思考和她对人生的体悟。这是智慧的总结。比如,在《第八封信:不断敞开的未来,没有绝望》中,她提到少年悲秋,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成长中的少年都曾经历过,诸如叛逆、消沉、自我怀疑等,都曾有这样的困惑。殷健灵对这类问题有着她自己的思考,她谈到了保持天真与愉快的事例,认为个性和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心境的因素。但是真正的快乐取决于你看待世界的目光,是你的目光造就了你的处境。她特别肯定“目光的力量”,这是她对人生的切身体会,是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理念,是切实可行的。信中还特别举了美国作家怀特的例子,很生动,有说服力。怀特到老了的时候,还想着自己19岁的样子,而且面对复杂困境,永远保持着欢喜的心情。殷健灵从这些事例中,提炼出来了道理,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生活中的实例到理论。
《书简》的语言之美也不可忽视。殷健灵的写作一贯遵循语言的规范,讲究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她笔下所写的事物往往是平凡常见的,比如风景,比如人物。但是她却能从这些平凡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感觉,并且把这种美的体验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化美为媚,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充满了动感的美。特别是从心理上表现人物的个性,捕捉人物心灵的丰富性。如果不是自身沉浸在美丽之中,有着真切的体验,是写不出来的。读她的这些“书简散文”,常常有被触动的感觉,那种文字的光洁和馥郁,读起来让人不胜低回,反复思索。
殷健灵的这本《书简》,始终带有她自身的情感,真挚动人,全面地彰显了殷健灵的个性、气质,以及她对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理解,还有她的深度的哲学思考,她要把她所感受到的最美好的人生与一切美好的可能都展现在少年面前,从而达到润泽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她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像同龄人之间的交心,有体贴,有温度,有信任。推心置腹,掬诚以待,这是作者的姿态,也是《书简》的感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