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于拜占庭文明的深深热爱,为它的兴起而欢呼,为它的毁灭而哭泣,为它受到诋毁而愤怒。
英国旅行作家罗伯特·拜伦(RobertByron)的《拜占庭的成就》(The Byzantine Achievement:AnHistoricalPerspective)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出版之后,在英文世界一版再版,至今畅销不衰。读到散发油墨清香的中译本清样最后一页,我久久不能平静。这的确是一本激动人心的史诗般的著作。
拜伦生于1905年。从21岁开始,出版了《镜中管窥欧洲——从格里姆斯比到雅典的摩托观光印象记》《车站》《拜占庭的成就》《西方绘画的诞生》《印度文札》《建筑赏析》《先俄国,后西藏》《前往阿姆河之乡》《帝国漫游》等作品,1941年,因乘坐轮船遭遇德国鱼雷沉没,葬身在北大西洋,年仅36岁。他像一颗炽热的流星划过夜空,虽然转瞬即逝,但光彩夺目。
《拜占庭的成就》的主题是关于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的,它没有像许多专业历史学者那样,拘泥于历史细节、历史片断,而是直入主题地批判西方历史学家对于拜占庭帝国历史的偏见,有血有肉地展现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文明,证明了其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罗马帝国时代,是西欧人引为自豪的盛世。当西欧走出“黑暗中世纪”,重新沐浴希腊文明阳光而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时,西方的文人雅士再次为西罗马帝国唱起了挽歌,而对东罗马帝国立基督宗教为国教的“后果”口诛笔伐。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和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都对拜占庭帝国不屑一顾。这种偏见根植于东西罗马帝国的政治分裂,加深于基督教东西教廷的分庭抗礼,扎根于拉丁民族与斯拉夫民族的长期矛盾和冲突之中。
而拜伦认为,拜占庭帝国长达11个世纪,政体没有更改过,88代皇帝中有66位皇帝按程序即位;其治下的各族臣民持久而真诚地追求精神上的真实,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东西方的物资交流在君士坦丁堡集散,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之国,人们生活安逸,和睦宽容,即使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夺目光环之下,也有穆斯林清真寺的一席之地。在亚洲游牧民族一波一波西袭的浪潮之中,君士坦丁堡成了西欧的巨大屏障,孤立奋战了一千多年。它完整地保留和完善了罗马法律,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的文献,把基督宗教信仰传播到了斯拉夫各民族。作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和发展者,在拜占庭与东方游牧民族奋战之时,同时还要应对罗马教廷对其宗教地位的攻击,抵抗西欧拉丁族十字军东征对于其财富的垂涎和抢掠。时过境迁,深受其益的西欧人却依然不依不饶地加以轻蔑和诋毁。拜伦以饱蓄愤懑不平的笔触,为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正名”“平反”,无疑具有引人入胜的挑战性和论战性。在拜伦看来,拜占庭文明,是希腊文明当之无愧的继承者。而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恰恰得益于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之后逃亡到西欧的大批拜占庭精英以及所带来的宗教、哲学等文献。
拜伦是位具有丰富艺术感的作家,深知“画龙画虎难画神”的艺术真谛。他没有像一般历史学者按照时间顺序去叙述长达11个世纪的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而是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乃至生活、艺术、信仰的细微末节全部集中到拜占庭帝国“文明”这一历史精神的概括和叙述之中。从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中发掘人类创造历史的精神,对于制度稳定、精神升华和艺术美感的追求,是拜伦《拜占庭的成就》最显著的特色,正是这一特色,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快乐着你的快乐、忧伤着你的忧伤”的快感,体会到拜占庭人的历史精神,让我们浮想联翩,反思现实,思考未来,领悟人类历史活动的真谛。
发源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经马其顿帝国而进入希腊化时代,然后融入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希腊文明”到那里去了?西欧的文艺复兴仿佛是一段借助于尘封古籍而出现的希腊文明“死灰复燃”。而在拜伦看来,自东西罗马分裂之后,希腊文明实际上已经走向东方,走进了拜占庭。西欧的文艺复兴,首先就是拜占庭文明向西欧的回归。
拜伦的视野渗透到了拜占庭的政治结构、经济活动、精神追求、文化创造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人类文明创造过程的精神情操,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慷慨悲歌的史诗气质。拜伦还浓笔细描地以大段篇幅叙述了拜占庭的教育、科学、艺术、慈善、礼仪、服饰等各个方面,以进一步展现拜占庭人的精神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表现出的对于现实生活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云蒸霞蔚、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拜占庭文明的存在,一种举世参与的文明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从爱琴海细细流来,汲取了三大洲的养分,在地中海的东方形成了巨澜。他让读者看到,巨澜过后,拜占庭文明向西欧的回流,向更远的东方行进,渗透到斯拉夫民族分布的辽阔疆域。
拜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于拜占庭文明的深深热爱,为它的兴起而欢呼,为它的毁灭而哭泣,为它受到诋毁而愤怒。我们可以读到他对君士坦丁堡如痴如醉般的迷恋;也可以读到他在叙述君士坦丁堡最后陷落时如泣如诉的悲痛。这是一场大鼠疫之后全城仅存8万居民对抗15万奥斯曼大军的决战,也是人类历史上仅见的一个伟大文明为自己选择的血与火的葬礼!君士坦丁堡没有选择屈辱的投降,一个经历世间荣华和沧桑的皇帝、贵族和民众何以如此视死如归,其中自有一种文明的力量和意志在。
拜伦是以艺术家的心灵和气质去触摸和感悟历史的。他信手拈来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古董摆件,都散发着浪漫气息。他用年轻人特有的历史眼光,用这种感悟关怀着欧洲的未来。
中文译者周书垚,也是位20多岁的年轻人。从其流畅驯雅的译文中,我能感受到两颗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年轻心灵与情感的相通。
在读完这本激动人心的著作之后,我写下这篇文字,谨向中文读者推荐。
(《拜占庭的成就》,[英]罗伯特·拜伦著,周书垚译,上海三联书店即将出版)